《盲音樂家》中學生讀后感
《盲音樂家》(一)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不錯。其實眼睛確實是通往心靈的一扇窗戶,但卻并不是唯一的窗戶。
《盲音樂家》講述的是一個關于天生盲人彼得如何從因先天缺陷痛苦絕望而到最后成為一個受人敬仰的音樂家的故事。這本書里描寫的不是催人淚下的勤學苦練——沒有不眠不夜練習的辛酸的音樂家生活歷程的描寫。有的只是令人揪心的關于一個盲人的心理生活歷程的故事。
得自幼失明,但是上帝為他關上了一扇窗必然會為他打開一扇門——他的世界是黑暗的,但是也是繽紛多彩的,是五光十色的。他擁有常人所不能及的靈敏的聽覺——他能僅靠聲音的辨別便把周圍的人和環(huán)境區(qū)分開來,他可以通過某些意識區(qū)分白天和黑夜,他甚至可以依靠音樂區(qū)分顏色之間的區(qū)別……然而這些本領并不完全是上天賦予的。
在成長的.過程中,由于聽到的聲音越來與紛繁多樣,聲音之間的跌宕起伏越來越明顯,彼得開始感到惶恐和茫然,他感覺到不知所措——因為這些都是他所不了解的,不熟悉的。對于環(huán)境的茫然無措和內心對于某種未知的東西的不滿足造成了他郁郁寡歡的怏怏不樂的甚至是痛苦的生活狀態(tài)。他內心的渴望隨著成長越加地被放大,他渴望了解生活——了解不同的聲音,了解內心所向往的光明……然而渴望的越多他內心的痛苦就愈加深重,他痛恨自己的先天缺陷,他甚至覺得就連街邊的盲人乞丐都比自己來得幸福——雖然他是地主的獨生子。
讀完這本書,我始終覺得使彼得真正痛苦的是他內心對于“光明”的追求與渴望——是他那永遠不滿足的追求使得他最終得以“復明”。如果沒有這前半生的痛苦的追尋和對于光明的探索,那么他就永遠都只能生活在黑暗中,只能永遠成為一個性格乖張暴戾的像敲鐘人一樣的庸碌的人。同樣是天生的失明,彼得最終成為了偉大的音樂家,而葉戈里卻最終只能成為一個終日埋怨生活,沉溺于個人對于光明的幻想中的呆板的敲鐘人。生活是千變萬化的,即使起點是一樣的人最終也會走向兩個完全不同的極端。
我在設想:如果我也不幸成為了“那些不幸人”的一份子,那么我會怎么辦呢?如果我能像彼得一樣對于光明的追求永不止步,那么我或許會;但是如果我像葉戈里一樣對生活只剩下埋怨和失望,那么我將永遠失!
引用《小貓杜威》中的:“生活、愛和希望絕不是那么簡單。幸福永遠無法預測。你會在最幸福的時刻受到襲擊,而且永遠猜不透原因!奔热晃覀儾荒茴A測生活中的幸福和不幸,那么就讓我們用對幸福充滿期待的心靈去活好每一天,要用一種永不滿足的追求去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就像彼得最終戰(zhàn)勝黑暗迎來光明一樣,我們最終也能取得屬于自己的光明人生!
《盲音樂家》讀后感(二)
《盲音樂家》是俄國著名作家柯羅連科寫得一部中篇小說,它屬于一篇兒童小說。這本書中,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寫出了一個天生盲童成為音樂家的心路歷程,它是一首人們奮發(fā)向上,克服心靈弱點的抒情詩。
小說在思想上深刻剖析了盲童彼得的整個心理歷程,借書中各人物之口說出了具有哲理性的話語,讓讀者去思考,去想象自己靈魂中與彼得相通的心理。彼得生下來就是盲人,大自然雖然剝奪了他的視力,都賦予他特殊的音樂才能,對聲音特別敏感,從小只能通過母親的描述和對聲音的感知去認識色彩,認識大自然,優(yōu)裕的生活條件把他囿于自己狹小的莊園里,周圍的人只是母親、舅舅、女朋友。從生活的景況來說,他是幸福的,他擁有疼愛他的母親,他擁有豐富的財產(chǎn),他擁有一直愛著他的女友埃韋利娜。這些,本來都應該是一個普通人艱苦勞作換來的,但彼得卻輕而易舉地都擁有。但隨著逐漸長大,人的自我意識膨脹之后,尤其雙目失明給他帶來的痛苦使他認為這是個無法彌補的不幸,他感到自己被生活所屏棄,因而自暴自棄。他羨慕教堂里凍得瑟瑟發(fā)抖地敲鐘人,他羨慕街上乞討的窮人,因為他們的精神注重于身體的痛苦和日常的物質需要,沒有或忽略了雙目失明的痛苦,當他與敲鐘人交談時,“面色陰晦地站著,好象罩上了一層烏云!蹦贻p時參加革命被致殘的舅舅發(fā)現(xiàn)了這個傾向,()覺得有責任培養(yǎng)彼得。因此,他告訴彼得“個人的比起人民的苦難來是微不足道的”,舅舅讓他和盲戰(zhàn)友一起流浪,讓他接觸了廣闊的世界,了解了人民的苦難和希望。
在裊繞的音樂聲中述說了一個盲童成長為著名音樂家的動人故事。
【《盲音樂家》中學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智慧的盲老人04-23
智者盲老人的故事04-21
國外音樂家名人故事04-30
盲探的經(jīng)典臺詞12-08
音樂家的童話故事05-10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學反思12-15
《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學實錄12-14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05-27
一千零一夜故事《智者盲老人》09-21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案例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