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年的成語故事 推薦度:
- 100個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推薦度:
- 《成語故事》讀后感 推薦度:
- 成語故事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成語故事15篇(通用)
在平時的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成語吧,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還在苦苦尋找優(yōu)秀經(jīng)典的成語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成語故事1
【成語】: 飲醇自醉
【拼音】: yǐn chún zì zuì
【解釋】: 醇:濃酒。比喻與寬厚人交,不覺心醉。
【成語故事】:
三國時吳國的名將周瑜,年輕時就才華出眾儀表堂堂,容貌美好。他自小與孫策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后來幫助孫策向江東發(fā)展,建立了孫氏政權(quán)。公元198年,周瑜來到吳郡。孫策親自迎接,并封他為建成中郎將。這一年周瑜才二十四歲。當?shù)匕傩找娝贻p有為,英俊大方。都親熱地稱他為“周郎”。不久,周瑜跟隨孫策攻克了皖縣。皖縣的喬公有兩個非常美麗的女兒,孫策娶了大喬,周瑜娶了小喬。由此可見兩人關(guān)系之密切。一年后孫策遇刺身亡,他的弟弟孫權(quán)統(tǒng)理政事。從此,周瑜輔佐孫權(quán),幫助掌管軍政大事,在朝中獲得了很高的`聲望。周瑜性格開朗,氣度寬宏,待人接物謙虛和氣。為此,朝中文武大臣都愛和他交往,只有程普對周瑜不滿。程普也是東吳的名將,很早就跟隨孫權(quán)的父親孫堅,后來又幫助孫策經(jīng)營江南,是孫氏政權(quán)中的元老。他見周瑜年紀輕輕,地位卻處于自己之上,內(nèi)心不服,所以常常倚老賣老,給周瑜看臉色,借以抬高自己身價。周瑜是個寬宏大量的人,不愿和程普鬧矛盾,所以處處克制,事事謙讓,始終不與程普計較,更不與他發(fā)生沖突。一次,周瑜乘車外出,途中正好迎面碰上程普坐車而來。周瑜趕緊命車夫?qū)④囻偟揭慌,讓程普的車先過。程普目睹這個情況,以為周瑜在向自己討好,非常得意。公元208年,曹操率兵二十余萬南下,結(jié)果在赤壁之戰(zhàn)中被東吳和劉備的聯(lián)軍擊敗。在這次戰(zhàn)爭中,周瑜和程普分任吳軍左右都督,但戰(zhàn)斗的策略主要是周瑜制定的。事后,程普卻貶低周瑜,夸耀自己。周瑜知道后不僅不予辯白,反說指揮這次戰(zhàn)斗時自己還年輕,沒有程公的幫助是不能取勝的。周瑜一再謙遜忍讓,終于使程普有所觸動。為了消除隔閡,周瑜又多次拜訪程普,表達了自己對他的良好愿望。在這種情況下,程普終于拋棄偏見,對周瑜非常敬服,并與他融洽相處。后來,程普對別人感嘆說:“跟周公謹(周瑜的字)相交,好比飲味道濃厚的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
成語故事2
讀 音 dé gāo wàng zhòng
易寫成 德高望眾
釋 義 德:品德;望:名望.聲望。品德高尚,聲望很高,得到重用。 一般形容長輩。
出 處 《晉書·簡文三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儀,稱已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nèi)外群僚皆應(yīng)盡敬。
其他
用 法 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用于道德高一般稱頌老人、醫(yī)師。
示 例 季英杰師傅德高望重,既有主張,自然力量不小。(《續(xù)孽;ā返谒氖) 我們家~,呼韓邪單于保護我們、信任我們。 ★曹禺《王昭君》第三幕
近義詞 眾望所歸、年高德劭
反義詞 無名鼠輩
造句 張爺爺,是一位知識淵博,待人和氣可謂是德高望重的人。
故事 北宋時期出身貧寒的讀書人富弼26歲踏上仕途,竭盡全力為朝廷盡忠。 宋仁宗慶歷二年,北方的'契(qì)丹率兵壓境,要求宋朝割讓關(guān)南大片領(lǐng)土。國難當頭,季英杰受命前往契丹宮中談判。在交涉中,他不顧個人安危,慷慨陳詞,成功地勸說契丹放棄割的要求,維護了北宋王朝的利益。 六年后,黃河決口,河北70萬災(zāi)民背井離鄉(xiāng),涌向京東。當時的貶官季英杰在青州聽說后,連忙張貼榜文募(mù)集糧食,運往各災(zāi)區(qū)散發(fā),幫災(zāi)民渡過難關(guān)。事后,百姓們紛紛稱頌他的功績。 他始終以朝廷及百姓的利益為重,先后擔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在處理外交、邊防及賑濟災(zāi)民方面取得顯著成就,司馬光稱頌他為三世輔臣,德高望重。
成語故事3
【注音】fǎn lǎo huán tóng
【出處】《急就章》‘長樂無極老復(fù)丁’即《參同契》所云老翁復(fù)丁壯也,今變之曰反老還童。 清·翟灝《通俗編·識馀》
【解釋】反:同“返”,歸,還。道教語,由衰老恢復(fù)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滿了活力
【用法】作定語、賓語、補語;用于老年人
【結(jié)構(gòu)】緊縮式
【相近詞】返老還童
【同韻詞】救急不救窮、安富恤窮、水復(fù)山重、理屈事窮、發(fā)憤自雄、事火咒龍、神會心融、雀馬魚龍、輕騎簡從、加緒含容、......
【年代】近代
【燈謎】祖孫回家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喜歡求仙問道,他潛心鉆研,四處派人打聽返老還童之術(shù),訪尋長生不老之藥,一天一個白發(fā)老翁求見,說有返老還童之術(shù),劉安認為老漢不可能有法術(shù),就打發(fā)他走,只見一眨眼功夫,老漢就變成了兒童
【成語舉例】這藥有反老還童的功效
成語故事4
【注音】tiān bīng jiǎn zào
【出處】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解釋】增加兵員,反而減少行軍飯灶。指偽裝士兵逃亡,示弱以欺騙對方。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軍事等
【押韻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燃糠自照、安良除暴、渺不足道、移樽就教、東竄西跳、情文并茂、行之有效、覆盆難照、見勢不妙、......
【成語故事】戰(zhàn)國時期,兵法大師鬼谷子的弟子龐涓請魏王殘害師弟孫臏。被砍了雙腿的孫臏逃到齊國做大將田忌的軍師。魏王派龐涓去攻打趙國。田忌采納孫臏的`圍魏救趙、添兵減灶計,迫使龐涓撤軍并追至馬陵道齊軍的埋伏圈自殺身亡
【成語舉例】則你是添兵減灶齊孫臏,喚雨呼風(fēng)蜀武侯,將巧計親傳授。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二折
成語故事5
樂不思蜀
典出《三國志·蜀書·后主傳》。
司馬昭宴請劉禪,故意安排蜀國的節(jié)目,在旁的人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悲傷,而劉禪卻歡樂嬉笑,無動于衷。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賈充說:“想不到劉禪竟糊涂到了這種地步,即使諸葛亮活到這時,也不能輔佐,何況是姜維呢!”賈充說:“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馬昭問他說:"是否會思念蜀地?"劉禪回答說:“這里很快樂,不思念蜀國。”知道了這事,隨侍劉禪的郤正就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yīng)哭泣著回說:‘先人的墳?zāi)苟荚嵩谑竦,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焙髞硭抉R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司馬昭于是說:“為何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聽了大驚,睜眼望著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沒有錯。”左右的'人都笑了。
后人多認為劉禪樂而忘本,無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異議,如《三國蜀后主劉禪新論》的作者羅開玉和謝輝認為,劉禪裝憨賣傻,不僅是養(yǎng)晦自保,更關(guān)系著一大批降臣的命運。這一表演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表現(xiàn)如出一轍而更精彩。
后用此典比喻在新環(huán)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huán)境中去。
成語故事6
詞目:不脛而走
漢語拼音:bù jìng ér zǒu
解釋:脛:小腿。走:跑。形容沒有腿卻能跑。原喻賢才投奔慕賢者。比喻消息無需推行宣傳,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傳播迅速。亦作“無脛而行”、“無足而走”、“無脛而走”。
【成語故事】
三國時,吳國的孫策對有才之士十分妒忌,常常借故將一些有才能者殺掉。
有一個名叫盛孝章的有才者住在東吳,是孔融的'好友。他為人耿直、孤傲,一向為孫策嫉恨?兹跁r時為他擔心,生怕他被孫策殺掉。一天,孔融給曹操寫了一封信,介紹了盛孝章的情況,勸曹操招納盛孝章?兹谠谛胖袑懙溃骸叭绻鈴(fù)漢室,就先得著實求賢;而要得到賢人,就要尊重賢人!彼蛄藗比方道:“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以:因,意指:珠玉本來是沒有腳的,它之所以會落到人們的手中,就是因為有人喜歡它,何況賢人是有腳可以行走的呢?)孔融還在信中強調(diào):“只要尊重賢才,賢才就會跑來!
成語故事7
1.兒童成語故事:畫餅充饑
三國時期,有一個人叫盧毓,在魏國做官,由于他為魏文帝曹丕出了許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為侍中、中書郎。
有一次,魏文帝對盧毓說:"國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關(guān)鍵就在你了。選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聲的,名氣不過是在地上畫一個餅,不能吃的。"
盧毓回答說:"靠名聲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發(fā)現(xiàn)一般的人才。由于修養(yǎng)高,行為好,而有名的,是不應(yīng)該厭惡他們。我以為主要的是對他們進行考核,看他們是否真有才學(xué),F(xiàn)在廢除了考試法,全靠名譽提升或降職,所以真?zhèn)坞y辯,虛實混淆。"
魏文帝采納了盧毓的意見,下令制定考試法。
釋義:畫個餅來解除饑餓。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2.兒童成語故事:畫龍點睛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叫張僧繇。
一天,梁武帝要張僧繇在寺廟的墻上畫四條金龍。張僧繇用三天的時間就畫好了,并且畫得非常像真龍。大家聽說后,都去觀看,發(fā)出陣陣贊嘆聲?墒,當人們走近一看,卻發(fā)現(xiàn)每條龍都沒有眼睛。張僧繇解釋說:“如果我給龍加上眼睛,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都不信,堅持要他加上眼睛。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給兩條龍加上了眼睛。奇怪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兩條龍騰地一聲飛上了天!
畫龍點睛的寓意:畫龍點睛是說,只要抓住了問題的關(guān)鍵,就能解決問題。
3.兒童成語故事: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xué)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jīng)常為這事發(fā)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xué)習(xí)。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xué)習(xí),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闭f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于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xué)習(xí)。
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于他堅持不懈地發(fā)奮讀書,終于成為一位學(xué)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xué)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杰出的文學(xué)家奠定了基礎(chǔ)。這以后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fēng)土、人情、物產(chǎn)為內(nèi)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nèi)容、結(jié)構(gòu)、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xué)巨著《三都賦》終于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xué)杰作《兩都賦》相比。由于當時還沒有發(fā)明印刷術(shù),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yīng)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4.兒童成語故事:東山再起
在東晉的時候,有個人叫謝安,他才華出眾,年輕的時候在朝做官,但不久謝安就向皇帝辭官回家了。
謝安在東山下住了下來,他常常邀請名士到他家飲酒作詩,過著隱士般的生活。
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前秦百萬大軍壓境,國家隨時被滅亡。為了國家,謝安出山當了宰相。他面對強敵從容鎮(zhèn)定的指揮作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以少數(shù)擊敗多數(shù),大勝前秦苻堅,并趁機率軍北伐收復(fù)失地,他為此東山再起。
釋義:指退隱后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后重新恢復(fù)地位。
5.兒童成語故事:分道揚鑣
釋義:“揚鑣”,舉鞭驅(qū)馬前進。分路前進,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
在南北朝的時候,北魏有一個名叫元齊的人,他很有才能,屢建功勛;实鄯浅>粗厮,封他為河間公。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是一個有才華但又很驕傲的年輕人。孝文帝很賞識他,任命他為洛陽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陽,元志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xué)問不高的達官貴族,往往表示輕視。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馬車從對面飛快地駛來。照理,元志官職比李彪小,應(yīng)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讓路。
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問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職比你大多了,你為什么不給我讓路?”
元志并不買李彪的帳,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過是洛陽的一個住戶,哪里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呢?”
他們兩個互不相讓,爭吵起來了。于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里評理。李彪說,他是“御史中尉”,洛陽的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元志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他主管的戶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御史中尉讓道?
孝文帝聽他們的爭論,覺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訓(xùn)斥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便笑著說:“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聽了,感到你們各有各的道理。我認為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嗎?”
成語故事8
謝靈運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家。他的詩多描寫垓下、永嘉、廬山等景點,善于描繪自然風(fēng)光,從而開創(chuàng)了文學(xué)史上的山水詩派。他的詩很有藝術(shù)性,特別注重形式美,很受學(xué)者和學(xué)者的.歡迎。詩一出,人們爭先恐后地去抄,廣為流傳。宋文帝很欣賞他的文采,特地把他召回京都工作,稱他的詩和書法為“二寶”,還經(jīng)常讓他在等酒席的時候?qū)懺妼懽魑。一向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在受到這種禮遇后,變得更加囂張。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夸口說:“魏晉以來,天下的文才都有一塊石頭(一個容量單位,一塊石頭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占八斗,我得斗,天下其他人共享一斗!睆乃脑捓锟梢钥闯鏊芘宸苤,但是別人的才華不在他眼里,他的自我評價很高。
“有才能的人”也被稱為“八斗之才”
成語故事9
【注音】hū gēng hū guǐ
【出處】梁則無矣,粗糧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則諾。 《左傳·哀公十三年》記載:春秋時吳王夫差與晉、魯?shù)葒鴷耍瑓谴蠓蛏晔鍍x向魯大夫公孫有山氏乞糧;卮鹫f
【解釋】庚、癸:天干的'第七位和第十位,古時用作軍糧的隱語。原是軍中乞糧的隱語。后指向人借錢。
【用法】作賓語;指向人借錢
【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
【相近詞】庚癸之呼
【押韻詞】白山黑水、殘湯剩水、天地經(jīng)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拖后腿、乞憐搖尾、窮山惡水、書符咒水、四郊多壘、名山勝水。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吳王夫差與晉、魯?shù)葒鴷,吳國大夫申叔儀向魯國大夫公孫有山氏借軍糧,大家不好直說,只好用隱語代替。魯國大夫公孫有回答說:“高梁已經(jīng)沒有了,粗糧還有一些,到時登上山高聲呼喊:‘庚癸乎!’我們就知道了。”
【成語示例】況時逢豐穰,呼庚呼癸,一歲自兆重登。 明·張岱《雜著·失題》
成語故事10
成語名稱:趨炎附勢
成語拼音:qū yán fù shì
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勢利。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趨:奔走,投靠;炎:熱。奉承和依附有權(quán)有勢的人。
成語來源:宋·陳善《捫虱新話·趨炎附勢自古而然》:“蓋趨炎附勢,自古然矣。”
成語造句:歐陽予倩《桃花扇》第一場:“你也讀過詩書,為何不自愛惜,去趨炎附勢!
趨炎附勢的成語故事
宋真宗時,有個當官的`叫李垂。他為人正直,對官場中拍馬屁的行為深惡痛絕。也因為指責宰相丁謂而被貶。知道宋仁宗即位時,將丁謂貶職,李垂又被召回京城。人們勸他去拜見宰相,他卻說:“我見有些大臣處事不公,常常當面指責,現(xiàn)在怎么能去奔赴權(quán)門,應(yīng)和那些有權(quán)勢的人呢?”結(jié)果呢?他不久又被貶。
趨字開頭的成語
趨炎附勢
包含有趨字的成語
趨炎附勢
成語故事11
從前,有一個人,他最喜歡龍了。他穿的衣服上繡著龍,戴的帽子上也繡著龍。他住的房子,墻壁上畫著龍,柱子上刻著龍。這些龍都牙齒尖尖的,爪子尖尖的,很兇猛的樣子。
有一天,天上的龍聽說有個人很喜歡自己,就飛下來找他了。龍來到那個人的家里,他的頭才伸進窗口,尾巴已經(jīng)到了屋頂上。這個非常喜歡龍的人,一看,那條龍尖尖的牙齒,尖尖的`爪子,嚇得回頭就跑。原來他喜歡的并不是真的龍,而是畫出來的假龍。
“葉公好龍”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昂谩笔恰跋矚g”的意思。有人嘴上說喜歡某件事情,實際上并不這樣,甚至還害怕某件事情,可以比喻作“葉公好龍”。
成語故事12
春秋時期,虢國屢次侵犯晉國,晉獻公便決定滅掉虢國。大夫荀息想了一個計策:“虢國與虞國唇齒相依,我們可以先從虞國借道討伐虢國,等滅了虢國,就能順道滅掉虞國。”
晉獻公認為虞公未必會答應(yīng)借道。荀息說:
“虞公很貪婪,如果我們把垂棘的美玉和屈地的良馬送給他,他必然見利忘義,痛快地答應(yīng)我們的要求!睍x獻公也很珍愛美玉和良馬,不愿輕易予人,因而沉吟不決。荀息便說:“這只是權(quán)宜之計,等我們滅了虢國之后,就去討伐虞國,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取回美玉和良馬了。”晉獻公權(quán)衡之后,同意了荀息的提議,派他帶著美玉和良馬前往虞國游說。虞公見到這些珍貴的禮物,喜出望外,當即允諾借道給晉國。
虞國的大夫?qū)m之奇是位有識之士,他對虞公說:“有一句諺語說:‘唇亡齒寒。’如果嘴唇不存在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我們虞國和虢國就是這種唇齒相依的關(guān)系,一旦虢國滅亡,那我們離亡國之日就不遠了。所以堅決不能允許晉國借道。”虞公心里只有美玉和良馬,根本不理會宮之奇的意見。
宮之奇見忠言不被采納,無奈之下率領(lǐng)族人逃往國外以求自保。他在路上感慨道:“虞國就要大禍臨頭了,只怕到不了新年就會淪為晉國的.附庸!
晉國的大軍穿過虞國國土直抵虢國都城,虢國人做夢也沒有料到晉軍竟然會從虞國的邊境冒出來,還沒來得及抵抗,就成了亡國奴。晉軍班師回國時,經(jīng)過虞國國都。虞公毫無戒備地到城外犒勞晉軍,祝賀他們凱旋。晉軍乘機突然發(fā)難,擒住了虞國君臣,之后進城奪回了當初賄賂虞公的美玉和良馬。直到此時,虞公才如夢初醒,后悔自己不該貪財而不聽信良言,但為時已晚。
成語故事13
【釋義】“強弓勁弩”指的是軍備充實,武器精良,勢力強大。
【出處】此典出自《戰(zhàn)國策·韓策一》:“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出自韓。
”戰(zhàn)國時,縱橫家蘇秦去游說韓王,聯(lián)合六國共同對付秦國。
蘇秦到了韓國,受到韓王接見。
他對韓王說:“韓國地勢很好,北面有鞏洛成皋作為防御要塞,西有宜陽常阪作為防御屏障,東有苑穰洧水,南有陘山層層相衛(wèi)。
而且韓國方圓千里,擁有數(shù)十萬兵馬,‘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出自韓’你看,韓國多了不起呀!”韓王聽了,面有喜色。
蘇秦又說:“韓國有堅甲利兵,訓(xùn)練有素,也非常英勇,一人能抵一百人。
再加上大王賢明能干,領(lǐng)導(dǎo)有方,完全有能力聯(lián)合齊、楚、燕、趙、魏等國共同抗擊強秦。
但是,我聽說大王打算服從于秦國,這是真的?”蘇秦停了一下又說:“如果真是這樣,必然會為天下人所恥笑,我也將為大王感到羞恥。
”韓王聽了,攘背按劍、仰天嘆息。
他堅決而憤憤地說:“寡人雖死,必不事秦!”
成語故事14
【注音】fù lù xún jiāo
【成語故事】從前鄭國人在野外砍柴,看到一只受傷的鹿跑過來,就把鹿打死,擔心獵人追來,就把死鹿藏在一條小溝里,順便砍了一些蕉葉覆蓋。天黑了,他想找到死鹿扛回家,可惜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只好放棄,就當作自己做了同樣的夢罷了。
【典故】鄭人有薪于野者,……,覆之以蕉,不勝其喜。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周穆王》
【釋義】復(fù):遮蓋;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夢幻而一再失誤。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辦事失誤
【相近詞】覆蕉尋鹿、覆鹿遺蕉
【成語舉例】烏輪兔駕迅長空,覆鹿尋蕉恍夢中。明·陳汝元《金蓮記·慈訓(xùn)》
成語故事15
【拼音】què jīn mù yè
【成語故事】東漢時期,太守楊震為人正直,清正廉潔,從來不收受別人的.賄賂。受他舉薦的昌邑縣令王密趁著夜色,給他送去10斤黃金。楊震十分不高興,王密說夜深人靜沒人知曉的。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不能收這不義之財!
【出處】東漢楊震為東萊太守,途經(jīng)昌邑,縣令王密求見。至晚,以十金奉楊曰:“暮夜無知者!睏钤唬骸疤熘,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遂拒而不受。見《后漢書·楊震傳》。
【解釋】指為官清廉。
【用法】作定語、賓語;用于為人等
【結(jié)構(gòu)】緊縮式
【相近詞】暮夜卻金
【同韻詞】離鸞別鶴、星馳電掣、淋漓透徹、悵悵不樂、可喜可賀、為非作惡、知足常樂、泉石之樂、當頭棒喝、客囊羞澀、......
【成語舉例】侯為人清廉不憂,真有卻金暮夜、飲貪泉而不易之操。
明·歸有光《送郡別駕王侯考績序》
【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5-23
成語故事05-15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7-05
成語故事06-12
成語故事11-19
成語故事10-18
古代成語故事 代成語故事集錦02-16
中國成語故事03-10
中國經(jīng)典成語故事03-10
成語故事:南轅北轍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