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尸成語釋義及出處故事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yōu)秀的成語吧,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從其起源,經(jīng)過演變,直至在漢語中沉積下來,還記得都學過哪些成語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馬革裹尸成語釋義及出處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語】:
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解釋】:
馬革即馬皮。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 多指軍人戰(zhàn)死于沙場。形容為國作戰(zhàn),決心為國捐軀的意志。褒義詞。可參見三國89集,司馬懿為張郃馬革裹尸。
【出處】:
《后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
【舉例造句】: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羅布泊是馬革裹尸的戰(zhàn)場。
【成語典故】:
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雄善戰(zhàn)為東漢王朝的創(chuàng)建立下汗馬功勞。后來,他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劉秀封為伏波將軍。
過了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話。不料馬援聽了,皺著眉頭對他說: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為什么先生也隨波逐流,一味地對我說夸獎的話呢?
孟翼聽了很尷尬,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xù)說道: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數(shù)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卻也被封為伏波將軍,封地多達三千戶。賞過于功,我怎么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為什么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馬援見他還是不說話,便繼續(xù)說下去道:如今,匈奴和烏桓還 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戰(zhàn),提出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zhàn)死在邊疆荒野的戰(zhàn)場上,不用棺材斂尸,而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尸體回來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深為馬援豪邁的報國熱情所感動,不禁真誠他說道: 將軍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呆了一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fā)起侵襲,他主動請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戰(zhàn)。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相單程率眾發(fā)動叛亂,光武帝派兵去征討,結(jié)果全軍覆沒,急需再有人率軍前往。光武帝考慮馬援年紀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馬援見沒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說: 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guī)Пグ伞?說罷,當場向光武帝表演了騎術(shù)。光武帝見他精神矍鑠,矯健的動作不減當年,便批準了他的請求。 于是,六十二歲的馬援又領(lǐng)兵遠征武陵、五溪蠻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馬援受阻于壺頭山(今湖南沅陵縣城壺頭山),水急,船難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軍中,應了他當年馬革裹尸的誓言。
成語寓意
馬援六十二歲的高齡還主動請纓出戰(zhàn),終“馬革裹尸”而還,實現(xiàn)了他最初的諾言。“死有輕于鴻毛,有重于泰山”。馬援,為了國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戰(zhàn)死疆場,他的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卻還活著”。馬援雖然死了,但他永遠活在人民的心里?梢娮鋈瞬荒馨灿谙順,而應為正義之事投入全部的力量,就算獻出寶貴的生命也在所不惜。[2][3]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馬革裹尸”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用來比喻英勇作戰(zhàn),效命沙場。
運用示例
宋·辛棄疾《滿江紅·漢水東流》:“馬革裹尸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
宋·陸游《謝周樞使啟》:“志士弗忘在溝壑,固當堅馬革裹尸之心;薄福難與成功名,第恐有猿臂不侯之相!
清·舒位《梅花嶺吊史閣部》:“豹皮自可留千載,馬革終難裹一尸。”
【馬革裹尸成語釋義及出處故事】相關(guān)文章:
倒持泰阿成語釋義及故事出處03-03
沉魚落雁成語釋義及故事出處03-03
負荊請罪成語釋義及故事出處11-05
馬首是瞻成語釋義及出處故事03-02
不恥下問成語釋義及故事出處11-11
躊躇滿志的成語釋義及故事出處03-15
老馬識途成語釋義及出處故事11-05
葉公好龍成語釋義及典故出處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