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zé)o銀三百兩成語典故
此地?zé)o銀三百兩是一則來源于民間故事的成語,故事中說:有人把銀子埋在地里,上面寫了個“此地?zé)o銀三百兩”的字牌;鄰居李四(一說王二)看到字牌,在字牌另一面寫上“隔壁李四(王二)未曾偷”。后人用“此地?zé)o銀三百兩”來比喻本想掩蓋事實,反而暴露了真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此地?zé)o銀三百兩成語典故的內(nèi)容,一起來看看吧。
此地?zé)o銀三百兩成語典故 篇1
古時候,有個叫張三的人,他費(fèi)了好大的勁兒,才積攢三百兩銀子,心里很高興。但他總是怕別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兩銀子釘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可是他還是不放心,怕別人到這兒來挖,于是就想了一個"巧妙"的半法,在紙張上寫道:“此地?zé)o銀三百兩”七個字,貼在墻角邊,這才放心地走了。
誰知道他的舉動,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兩銀子全偷走了。為了不讓張三知道,他在一張紙上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貼在墻上。張三第二天早上起來,到屋后去看銀子,銀子不見了,一見紙條,才恍然大悟。
漢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王昭君被選入宮,成為宮女。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時為匈奴單于的呼韓邪第三次朝漢自請為婿,王昭君奉命嫁與其為妻,號為寧胡閼氏。二人共同生活三年,育有一子伊屠智伢師,后為匈奴右日逐王。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漢元帝時期宮女,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王昭君與西施、楊玉環(huán)、貂蟬并稱中國四大美女,王昭君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選掖庭的。當(dāng)時,呼韓邪來朝,漢元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shù)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后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此地?zé)o銀三百兩成語典故 篇2
是說愚蠢的'人,做了錯事,想用隱瞞的辦法掩飾錯誤,只能是欲蓋彌彰。這一民間故事的出處,似已無從深考。但見諸文字的近似記載有這樣幾種:
、 晉代皇甫謐《篤終》對于厚葬誨盜曾說:“夫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不得見也。而大為棺槨,備贈存物,無異埋金路隅而書表于上也。”這文中所說的“埋金”“書表”,到了民間,很可能就具體化為“普及版”的“此地?zé)o銀三百兩”了。
、 據(jù)《水經(jīng)注·湍水》載:“魏征南軍司張詹墓”,怕被盜掘,做得又小又低,很不起眼。還在墓碑背面刻了幾行字:“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銅鐵不入,丹器不藏;嗟兮后人,幸勿我傷!”明確表白此地?zé)o銀三百兩。這一招,還真有點靈驗,“自后古墓舊冢,莫不夷毀,而是墓至元嘉初”還安然無恙。但到了元嘉六年,也終于被掘了:“初開,金銀銅錫之器,朱漆雕刻之飾爛然,有二朱漆棺,棺前垂竹簾,隱以金釘……”好家伙!原來墓內(nèi)極為寬廣,充積金銀財寶!然而最后,這不還是被“隔壁王二”所偷了。
③ 據(jù)說從前有一個叫張三的人,靠做小本生意維生?喾e苦攢,好不容易積下了三百兩銀子。老漢看著銀子發(fā)了愁,藏在哪兒才保險呢?想來想去,有了,張三把銀子放進(jìn)一個壇子里,埋在自家菜園里。埋好了銀子,張三還是不放心。心想如果聲明菜園里沒有銀子,別人不就不會去偷了嘛!于是他做了一個木牌,上面寫著“此地?zé)o銀三百兩”。
第二天早上,鄰人王二拾糞經(jīng)過菜園邊,看到張三立的木牌,不禁喜出望外。思忖道:“張三這不是蠢到家了嗎?立此牌明明是告訴別人此處有銀三百兩啊。既然如此,我也就不客氣了。”于是王二三刨兩刨,刨出銀子,拿回家去了;氐郊,王二想,“我是張三的近鄰,張三丟了銀子第一個就會懷疑是我偷的。怎么辦才好呢?對了,不如寫個條子,表白一下,免得張三賴在我頭上!毕氲竭@里,王二寫了一張紙條,貼在張三的木牌上。上面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從那以后,人們就把那種不打自招的笨拙行為,叫做“此地?zé)o銀三百兩”了。
【此地?zé)o銀三百兩成語典故】相關(guān)文章:
成語典故12-27
成語典故05-22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成語典故素材12-24
成語典故介紹01-06
成語歷史典故12-18
成語典故:不貪為寶08-20
【實用】成語典故05-24
關(guān)于成語典故10-11
指鹿為馬成語典故11-01
塞翁失馬成語典故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