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璧負嬰的典故
春秋時,魯國的學(xué)者孔子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帶著一批弟子周游列國,向各國諸侯進行游說?墒,他們雖然長途跋涉,歷盡艱辛,卻沒有一個國君愿意采納孔子的主張。
孔子灰溜溜地回到了魯國,他的有些朋友見他一事無成,日益同他疏遠,他的不少弟子也先后離開了他?鬃有闹蟹浅ky過,去向隱士子桑孚請教,問道:
“我平時對待朋友和弟子都很注重禮儀,講學(xué)也十分盡心,為什么在我艱難困頓的時候,我的朋友疏遠了我,我的弟子離開了我呢?”
子桑孚聽了,問:“你聽說過林回棄璧負嬰的故事嗎?”
“沒有!笨鬃踊卮鹫f。
于是,子桑孚講了一個故事:
林回是假國人。有一次,強大的'晉國向弱小的假國發(fā)動進攻,假國軍隊無力抵抗,假國的都城很快就失守。城中的百姓紛紛逃出都城。
林回身懷玉璧,背著自己剛滿周歲的兒子隨著人流逃難,不一會,他便累得氣喘吁吁。他果斷地把身上的玉璧扔掉,而背著孩子繼續(xù)逃難。有人問他:
“對于一個逃難的人來說,財寶是最為重要的,不然你逃出去后將無法生活;其次,拖累要越少越好。這孩子既不值錢,背在身上又是很大的累贅,可是你卻寧愿把價值千金的玉璧丟掉,背著孩子逃難,這是為什么呢?”
林回平靜地回答說:
“我和玉璧只是利益的結(jié)合,而這孩子卻是我的親生骨肉,我和他血肉相連,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這種父子之情,是任何珍貴的財寶所無法代替的。”
林回說完,又繼續(xù)隨著人流向前逃去。
子桑孚講完故事,又繼續(xù)說道:
“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只是以利相結(jié)合的,那么遇到艱難困苦就會互相拋棄;你的朋友和一些弟子都是為了利益才來親近你的,那么你現(xiàn)在艱苦困頓,無利可圖了,他們離開了你又有什么奇怪呢?你只有和你的弟子和朋友建立深厚的感情,待他們像親骨肉一樣,他們才不會離開你!”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說:“謝謝你的指點!”
于是,孔子回去后,便拋開經(jīng)書,不再進行嚴肅的說教,也不要弟子們對他行揖拜的禮節(jié),而是努力培養(yǎng)師徒間的真誠感情。從此,弟子們對他的敬愛與日俱增,再也沒人離開他了。
后來,“棄璧負嬰”這一典故,用來表示重視內(nèi)在的、自然的聯(lián)屬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