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魚無反的典故
“食魚無反”的本意是,吃魚的時候,不要把反面也吃光。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景公游于紀,得金壺,乃發(fā)視之,中有丹書,曰:‘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唬骸圃!如若言,食魚無反,則其臊也;勿乘駑馬,惡其取道不遠也!套訉θ眨骸蝗。食魚無反,毋盡民乎!勿乘駑馬,則無置不肖于側(cè)乎!’公曰:‘紀有書,何以亡也?’晏子對曰:‘有以亡也。嬰聞之,君子有道,懸之間。紀有此言,注之壺,不亡何待乎!’”
這段話意思是說:
春秋時期,齊景公巡視紀地(今山東壽光縣南),當(dāng)?shù)乩习傩瞻褟牡叵峦诘降囊恢唤饓孬I給景公,景公叫人把壺蓋打開,發(fā)現(xiàn)壺里面藏有兩片竹簡,上面用紅漆寫著八個字:“食魚無反,勿乘駑馬!饼R景公說:“寫得真好!食魚無反,吃魚時吃了一面不要把另一面也吃光,可以防止魚腥太重;勿乘劣馬,因為劣馬不能走遠路!标虌雽λf:“您說得不對。‘食魚無反’,告誡后代的.國君不要耗盡民力!‘勿乘駑馬’,是忠告國君不要把小人放在自己的身旁!”齊景公問道:照你的意思,紀國的國君有此丹書,應(yīng)該是很有遠見的人了,但是紀國為什么會在我執(zhí)政的二百多年前就被齊國滅掉了呢?”晏嬰回答:“紀國滅亡是有原因的。我聽說,賢明的國君,應(yīng)把自己的主張寫在竹簡上,張掛在城門上、里弄口,讓全國的百姓都知道。而紀國的國君雖然有好的主張,卻把它藏在金壺里,埋在地下,這樣一來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所以紀國除亡國之外,還有什么選擇呢!”
應(yīng)該說,晏子由“食魚不反”而引申到為君之道,首先是心里要裝著百姓,關(guān)心百姓疾苦,自己有魚吃也要想到百姓是否食有魚(余),從而戒奢從儉,輕徭薄賦,讓人民休養(yǎng)生息,過著安定的日子;二是要用好官吏,任用忠誠正直之士,懲治邪惡奸佞之徒;三是要認真去做,不能貪圖安逸,荒廢政事,這些都無不具有儆戒意義,尤以第一條處理好君與民的關(guān)系為治國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