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論家主張“文以氣為主”
古代文論家主張“文以氣為主”,“氣盛則言宜”的思想。愚以為這樣的思想早在莊子時就已經(jīng)提出,莊子在《逍遙游》一文中曾說道:“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碧岬角f子的話,有人也許就疑惑了,文論家們主張的“氣”又與莊子提到的“水與舟”“風與翼”有什么關系。而我當然會慨然嘆曰:有關系。古代文論家們不過是把作文的道理更加概括化了,抽象化了。而莊子的話呢,則是一個形象的說法,具有普適性的哲理。但如果以莊子的話來解釋文論家們的'話,則更加易于接受,更加容易讓人理解。
文以氣為主。當概括的是寫文章的大道理,具有包舉萬括之意,于是一切復雜的事情都顯豁了,清晰了。愚以為,這里的“氣”,一是指生命之氣,二是指精神之氣;
生命之氣是寫文章的物質基礎。中華傳統(tǒng)文化注重生命的調(diào)養(yǎng)!饵S帝內(nèi)經(jīng)》里就有關于生命之精氣神的重要論述。生命之氣為寫文章的物質基礎,“五谷補氣”,故作家只有在元氣充足,生命力極其旺盛的時候才會神思飛馳,氣吞山河。關于這方面的道理,我們不妨可以體驗孟子的文章,韓愈的文章以及蘇軾的文章。人道“韓潮蘇海”,每每拜讀他們的文章,我總會感受和體驗到他們生命中的一種強悍和力量。當然陽剛大氣之文如此,陰柔婉約之文也如此。因為文之時,需要借助靈感,而靈感之產(chǎn)生卻需要借助生命之蓬勃元氣。倘若元氣衰微,則人之神氣昏暗,氣血衰弱,不說為文,肌體尚要恢復調(diào)整。故文以氣為主,當先要養(yǎng)生命之氣。生命之氣當為文章之前提,之基礎。故欲寫好文章,當先要養(yǎng)足精氣神,在人身體最佳的狀態(tài)下,在精力最充沛的情勢下。這樣,作者氣血飽滿,神情旺盛,那么,寫出來的文章自然也會氣血飽滿,感情充沛,具有一瀉千里,一氣呵成之勢。文章自然首尾圓通,生氣勃勃。
精神之氣是寫文章的內(nèi)在力量。這種內(nèi)在力量是需要作者在寫文章之前要做的大量“內(nèi)功”。習武之人講求“內(nèi)功”,就是練氣,氣血力量不是一朝一日就能練出來,它有一個漸漸積累的過程。習武之人練功,練氣都非常講求環(huán)境,講求時間,需要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所謂的采“日月之精華”,吸“五谷之精氣”。另外在練氣上還要求習武之人遠離女色,保持元氣充足。這樣“內(nèi)功”才能功力漸進,武功最終達到上乘水平。而對于寫文章練“內(nèi)功”一樣,它也需要練功者采集天地之精華,集納古今之學術。而且同樣需要的是堅持不懈的精神,這樣,通過大量的精讀細讀泛讀,含英咀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自然而然作者內(nèi)部的“功力”就會加強,“氣盛而言宜”,如水滿則溢,水之載舟,氣之浮翼一樣,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哪里會有勉強為文之道理?倘若勉強為文,其文理也會不通,辭句也會不暢,佳言妙句也會不來。
故為文更需重養(yǎng)“精神之氣”。養(yǎng)“精神之氣”關鍵在于養(yǎng)“浩然正氣”。而浩然正氣則是至大至剛,充塞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餒而已。這種情形正如李大釗在主編《晨報》副刊時所提倡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思想一樣。一腔正氣在前,就會為人民為國家搖筆吶喊,九死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