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西晉滅亡后是哪個朝代
西晉,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之后的統(tǒng)一王朝,首都洛陽,那么西晉滅亡后又是哪個朝代上位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西晉滅亡后是哪個朝代,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晉滅亡后是哪個朝代
答案是東晉
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皇室后裔司馬睿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政權,統(tǒng)治范圍因為中原陸沉,少數民族內遷,建都洛陽的晉朝(西晉)覆亡,史稱東晉,此外,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為中晉,寓以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tǒng)治地區(qū)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
東晉是門閥士族政治,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并存,這一歷史時期又稱東晉十六國。東晉時代,也曾經內部四分五裂。420年,宋公劉裕廢除晉安帝,建立劉宋,進入南北朝時期。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后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
東晉也曾多次試圖北伐,但由于內部不團結,除了最后篡晉的劉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無建樹。祖逖本有希望恢復舊土,但他被司馬睿挾制,郁郁而終。桓溫的北伐則被慕容垂擊敗。
383年,前秦苻堅率兵南侵,東晉宰相謝安力主抗擊,派謝石謝玄率軍,在淝水之戰(zhàn)大獲全勝,苻堅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勢從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亂,廢安帝,自立為天子,后為大將劉裕所平,擁恭帝,然大權落裕。
公元420年,劉裕篡奪帝位,取代東晉。公元439年,拓跋燾統(tǒng)一北方。至此,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而東晉十六國則成為了舊時代的代名詞。
簡介
東晉(317-420),西晉滅亡后,漢族在江東建立東晉政權。公元317年,鎮(zhèn)守建康的晉宗室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此外,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為中晉,寓以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tǒng)治地區(qū)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
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政權形式的時間實際是在公元311年,當時西晉處于崩潰邊緣,但沒有明確滅亡。東晉建立的時間一般被視為司馬睿稱帝的時間。東晉政權維持了長期的偏安統(tǒng)治,疆域大體上局限于淮河長江流域以南。相應地,北方基本處于分裂狀態(tài),先后出現了16個“能建邦命氏成為戰(zhàn)國者”的國,故將該時期泛稱為十六國,而與東晉合稱即所謂東晉十六國。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xù),但本身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個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瑯琊王氏的王導,其后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王敦等等。而世家大族中,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于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并以司馬家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
但世家大族本身并不真正忠于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wěn)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后期又有孫恩、盧循之亂等。
東晉也曾多次試圖北伐,但由于內部不團結,除了最后篡晉的劉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無建樹。祖逖本有希望恢復舊土,但他被司馬睿挾制,郁郁而終。桓溫的北伐則被慕容垂擊敗。
383年,前秦苻堅率兵南侵,東晉宰相謝安力主抗擊,派謝石謝玄率軍,在淝水之戰(zhàn)大獲全勝,苻堅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勢從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亂,廢安帝,自立為天子,后為大將劉裕所平,擁恭帝,然大權落裕。
公元420年,劉裕篡奪帝位,取代東晉。公元439年,拓跋燾統(tǒng)一北方。至此,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而東晉十六國則成為了舊時代的代名詞。
疆域
淝水之戰(zhàn)前后東晉疆域變遷圖東晉政區(qū)襲承西晉,也是實行州、郡、縣三級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轄區(qū)縮小。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東晉朝廷為了安撫僑民及僑姓世族,以原籍州郡縣名寄治別處,而無實地,此即僑州郡縣。等到安定后實施土斷,使其州郡領有實地,戶籍和賦役與一般州郡縣相同。
東晉政區(qū)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由于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四川先后出現成漢、譙蜀等國;東南疆域大致固定。晉元帝時期,石勒入侵,北疆只;茨辖暌粠。成漢占據四川,于347年被桓溫滅。桓溫發(fā)動三次北伐,一度收復山東及河南地區(qū),后敗于前燕而止。前秦屢次入侵東晉領土,此時東晉僅剩揚、荊、江、廣、交、豫、徐、兗、益、寧七州,及兗、青、冀、司、幽、并、益等僑州,共十五州。383年淝水之戰(zhàn),前秦慘敗。隔年謝玄北伐,成功收復黃河、秦嶺以南地區(qū)。之后東晉內亂,桓玄篡位,譙蜀獨立,疆域萎縮。劉裕崛起后攻滅譙蜀并發(fā)動兩次北伐,收復四川、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qū)。然而劉裕因故返京,將領內亂,夏人入侵,關中得而復失。此時東晉領有揚、北徐、豫、江、北青、司、荊、北雍、東益、寧、交、廣、北并、北冀、梁、徐、北兗等十七州,及幽、冀、東秦、青、并、兗、秦、雍等僑州,共二十五州。
276年,司馬睿生于洛陽,太熙元年(290)司馬覲死,年僅十五歲的司馬睿依例襲瑯邪王爵。同年四月,晉武帝司馬炎去世。繼立的司馬衷魯愚遲鈍,無力駕馭政局,統(tǒng)治階級內部為爭奪最高權力展開了極端殘酷的攻殺。在動蕩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中,處于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馬睿無兵無權,為避殺身之禍,他采取恭儉退讓的方針,盡量避免卷入斗爭的旋渦。在洛陽,司馬睿交結密切的朋友只有王導。
永興元年(304)七月,“八王之亂”進入高潮。東海王司馬越挾持晉惠帝司馬衷親征鄴城。當時,坐鎮(zhèn)鄴城的將軍是皇太弟成都王司馬穎。前不久,司馬穎擊殺了執(zhí)政的長沙王司馬乂,強迫惠帝封他為皇位繼承人。在取得了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等職務之后,司馬穎將皇帝的乘輿服御盡數劫入老巢,并以鄴城遙制洛陽。司馬穎的橫暴和專權,引起了另外一些實力派人物的不滿。
尚書令司馬越乘機以惠帝的名義發(fā)布檄書,征召四方軍隊討伐司馬穎。時任左將軍的司馬睿奉命參加了討鄴戰(zhàn)爭,年二十九歲。[2]兩軍在蕩陰展開激戰(zhàn)。結果司馬越兵敗,遁回封國東海;莸奂半S軍大臣被司馬穎劫掠入鄴,司馬睿也在其中。不久司馬睿的叔父東安王司馬繇因得罪司馬穎而遭殺害。司馬睿害怕禍事殃及自己,潛逃出鄴。在奔往洛陽的途中,他行至黃河岸邊曾被津吏捕獲,險遭不幸。
司馬睿到達洛陽,馬上將家眷接出赴往瑯邪(今山東膠南縣)去了。精心籌劃,移鎮(zhèn)建鄴永興二年(305)七月,司馬越經過一年的休養(yǎng)生息,實力開始復元。由于惠帝已被河間王司馬颙劫持至關中,司馬越無法操縱朝政,遂以西迎天子為借口,聯絡山東各方鎮(zhèn)討伐長安。臨行前,他以司馬睿為平東將軍、監(jiān)徐州諸軍事之職鎮(zhèn)守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為他看守后方。司馬睿引王導作司馬,凡“軍謀密策”皆聽由王導規(guī)劃。
東晉會稽貴族盛會永嘉元年(307)七月,司馬越改任司馬睿為安東將軍、假節(jié)、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等職,負責鎮(zhèn)守建鄴(今江蘇南京市)。司馬睿到達建鄴半年之久,沒有任何當地大族主動地向他靠攏,表示親近。在司馬睿建立江東雛形割據政權的過程中,王導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永嘉三年(309),已在山西建立漢政權的匈奴人劉淵前后兩次派兵攻打洛陽?倲埑乃抉R越征調建武將軍錢和揚州刺史王敦率軍援救京師。錢出身于吳興大族。當陳敏企圖割據江東時,他曾起兵討伐,陳敏敗后,以功封建武將軍。錢到達廣陵(今江蘇清江西),聞漢兵強盛不肯前行。司馬睿奉司馬越之命,派人催行,并威脅錢說要以軍法實行懲辦。
永嘉六年(312)二月,石勒在葛陂修堰筑壘,課農造舟,確實有由此渡淮入江,奪取建鄴的打算。司馬睿采取了相應的防范措施,將主力部隊全部集中在壽春,任命熟悉水勢的南士紀瞻為揚威將軍,都督京口以南至蕪湖諸軍事。由于連降三個月的大雨,石勒的軍隊饑疾并臻。石勒聽從謀士張賓的建議,取消南下計劃,撤軍北上。紀瞻乘勢追擊一百余里,江東形勢才化險為夷。
永嘉六年十二月(313年1月),司馬睿寫信給流竄到沌口(今湖北漢陽東南)的荊州刺史王澄,要他到建鄴擔任軍諮祭酒。他答應奔赴建鄴,但途經豫章時,王澄因得罪王敦,被殺。
永嘉七年(313)二月,劉聰將俘獲的晉懷帝司馬熾殺死。當年四月,兇信傳到長安。已經占據長安的秦王司馬鄴開始稱帝,這就是晉愍帝。晉愍帝即位后改永嘉為建興,并任命司馬睿為左丞相、大都督,負責都督陜東諸軍事;以秦州刺史南陽王司馬保為右丞相、大都督、負責都督陜西諸軍事。這是愍帝借用歷史上周公召公“分陜而治,挾輔天子”的典故,對司馬睿等人實行的重封。
經濟
西晉廢除屯田制,將民屯田給予農民,實施占田制及蔭客制,并以課田法課稅。占田制及蔭客制使世族占田有法可依,平民也擁有一定大小的土地,但世族大量并購土地的問題并未解決。雖然課田法使地租比曹魏時重一倍,但由于農民由賦稅更重的屯田農民構成,所以負擔比屯田制稍微減輕。由于被蔭庇的農民只需向蔭庇者交租即可,國家稅收得由其他編民齊戶承擔,這使更多的農民轉蔭至大地主名下。最后政府稅收短缺,世族獲得經濟特權。
軍事
西晉名將羊祜
晉朝的軍事制度沿襲曹魏,采用世兵制。晉武帝頒布去州郡兵及封國制,并任眾王都督諸州軍事。東晉兵制襲用世兵制,并以募兵制補充兵力。由于中央衰落,軍力外重內輕,地方方鎮(zhèn)較不受朝廷管轄。謝安為了鞏固中央,建立北府軍。[53]
西晉軍隊分為中軍、外軍和州郡兵,中外軍全部兵員都來自軍戶。中軍直屬中央,編為軍、營,主要保衛(wèi)京師,有事出征,兵力不下10萬人。駐防城內宮殿宿衛(wèi)、宮門及京城宿衛(wèi)為宿衛(wèi)軍。駐防京郊,有事出征為牙門軍。中軍統(tǒng)帥為中軍將軍,后改為北軍中侯或中領軍。外軍為中央直轄的各州都督所統(tǒng)率的軍隊,都督一般由征、鎮(zhèn)、安、平等將軍或大將軍擔任。州郡兵是地方軍備,西晉滅孫吳后,為避免東漢末期諸州割據再度發(fā)生,裁撤州郡兵。并改置武吏,大郡100人、小郡50人,用以維持治安。但是實際上取消的州郡兵甚少。[53]
司馬炎頒布封國制,諸王分封郡國,大國三軍5000人、次國二軍3000人、小國一軍1500人(詳見晉朝藩王列表)。并任一些王室都督諸州軍事,如汝南王亮督豫州、楚王瑋督荊州、河間王顒督關中。晉武帝任諸王都督諸州軍事是為了提升宗室力量避免權臣專政,但卻使得地方宗室掌握軍權,權力有逐漸凌駕中央的趨勢。西晉都督為持節(jié)使臣以督諸軍,持節(jié)都督分為三級,都督中外諸軍事為最高統(tǒng)帥,監(jiān)諸軍次之,都督各州諸軍事居末,和將軍分統(tǒng)外軍。
【西晉滅亡后是哪個朝代】相關文章:
東周滅亡后是哪個朝代09-20
隋朝滅亡后是哪個朝代01-17
西晉滅亡之后的朝代是什么01-17
三國滅亡后是哪個朝代01-15
西晉之后是哪個朝代01-15
西晉過后是哪個朝代01-17
西晉朝之后是哪個朝代01-17
唐代后是哪個朝代08-02
北周后是哪個朝代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