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是在哪個朝代
語文是一個多義詞,通常作為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為“語言文字”。語文課一般被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越國是在哪個朝代,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電視劇中或者是歷史書中總是能聽到越國這兩個字,那么,越國是在哪個朝代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越國是在哪個朝代,希望有所幫助!
越國(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處東南揚州之地,是中國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華夏族在中國東南方建立的諸侯國。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余,大禹的直系后裔。越國與杞國、繒國、褒國等皆為大禹后裔子孫所分封。
越國封地處歐余山之南(陽)面,國君為姒姓。蹄(宰勛)開基為歐陽氏。越國主要以紹興禹王陵為中心。春秋末期,允常時與吳國發(fā)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踐即位,前473年,勾踐消滅吳國,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向周王室進獻貢品。勢力范圍一度北達齊魯,東瀕東海,西達今皖淮、贛鄱,雄踞東南。
前306年,越王無疆北上伐齊,聽信田姓說客所誤,率領大軍調頭攻楚,不料中埋伏,兵敗身亡;越國因此分崩離析,各族子弟們競爭權位,居住在長江南部的沿海。東越,閩越皆為其后人所建國家。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軍降越君,置會稽郡。漢武帝時,東甌和閩越余部完全歸入漢朝,遷到了江淮。
文獻記載
越國的前身是古代"于越部落",故而又稱作“于越”、“於越”。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張守節(jié)“正義”引賀循《會稽記》:“少康,其少子號曰于越,越國之稱始此。”另外,據《春秋經·定公五年》“于越入吳”條,杜預注解說:“于,發(fā)聲也”,亦即是說“于”字是用作發(fā)聲的字而已。據《史記·越世家》越國為夏朝少康庶子于越的后裔,國君為姒姓,《吳越春秋》也認為“至少康,恐禹跡宗廟祭祀之絕,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余!
越國共傳8代,歷160多年,與當時中原國家會盟,雄視江淮地區(qū),號稱“霸主”。有學者根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描述,認為越族是夏禹的后代。不過,研究百越族的中國學者宋蜀華認為:“勾踐的祖父夫鐔以上至夏少康庶子無余,世系不清楚;夏少康經商至周敬王共60余代,兩者世系相差近1000年,把越王勾踐說成是夏少康的后裔,實難信服”。此外,宋蜀華也認為夏文化和越文化截然不同,因為:“夏人活動地區(qū)從未發(fā)現過‘印紋陶文化’,而‘印紋陶’流行地區(qū)也從未發(fā)現過‘二里頭文化’”。
科技
越國的青銅鍛造技藝已經十分成熟。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y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銹。
民族
古越人和越國人早期的關系主要在貿易,越人以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交換越國和北方的絲帛和手工產品。在當時人的中國觀念中,越國屬于九州(中國)的一部分。有觀點認為古籍中的“百越”由“古越人”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而成。戰(zhàn)國時代文獻中便出現了“百越”這一個新的稱謂。戰(zhàn)國后期,除了有百越這個名稱以外,還有“揚越”這個名稱指代揚州地區(qū)的越人。揚州包括今淮南、長江下游和嶺南的東部地區(qū),有時又包括整個嶺南地區(qū)。所以揚越實際也是戰(zhàn)國以來至秦漢中原人對越人的另一種泛稱。
歷史
早期起源
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百越先民就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母系氏族公社的農耕文化。后來的四五千年前,長三角以今天的余杭區(qū)莫角山遺址和反山遺址為中心,形成了輝煌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最大的特點是以玉石禮器為核心的等級制度,表明其進入了階級對立分明的苗邦階段,如反山大墓中就發(fā)現了代表王權的玉鎖。公元前2500年左右,良渚文化衰落,之后是廣富林文化和馬橋文化。茅山以西的寧鎮(zhèn)地區(qū)則為深受東夷文化影響的湖熟文化,與太湖流域不同。
與吳國相比,越國的早期歷史更為模糊。越國的國君為姒姓。姒為堯帝賜于大禹王的氏。上古、古代也長江中下游流域稱揚越。"司馬遷稱“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發(fā),披草萊而邑焉"。約公元前21世紀,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將首領之位禪讓給禹。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會稽山朝見四方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這里。大禹死后,其子夏啟破壞”禪讓制“,建立夏朝,傳至帝少康時,為延續(xù)禹王陵的守護與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無余于會稽,號曰“禹越”!渡虝ひ烈I》記載:“伊殷受命,于是為四方令曰:“臣請正東,符婁、仇州、伊慮、漚深、十蠻、越漚,剪發(fā)文身,請令以魚皮之鞞,烏鰂之醬,鮫鼥利劍為獻!碑斀駳W陽家族跟越國的淵源,也就是說歐陽氏是越國、越王族獨一無二的直系后裔!妒酚洝酚涊d“文身斷發(fā),披草萊而邑焉。後二十馀世,至於允常!啊墩x輿地志》記載:“越侯傳國三十馀葉,歷殷至周敬王時,有越侯夫譚,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稱王,春秋貶為子,號為於越!
越為禹后說是春秋歷史時期族群認同需求下所產生的歷史重新記憶的結果。越人重新構建自己的祖先記憶,過程是:越人先是認同于楚人,構建出"楚越同源"說,隨后再構建出了"越為禹后"說。有關越國起源與早期歷史的文獻記述是重構歷史記憶的產物,反映了東南區(qū)域文化融入華夏文化的演變過程。陳橋驛認為“越為禹后說”是荒誕不經的。他不同意此說最早來源于司馬遷《史記》,而認為先秦就已存在。早期的于越被視為“蠻夷”,與中原夏禹毫不相關。在勾踐遷都瑯邪以后,為了稱霸中原躋身于大國之列,才自我標榜“越為禹后”。司馬遷不過是游歷了這種傳說最為流行的會稽,將其記錄下來而已。支持“越為禹后說”的代表人物是董楚平,他認為創(chuàng)造良渚文化的越人向中原移民,為夏人祖先,夏被商滅后又返回越地。
進入商周之后,太湖地區(qū)與江西、湖南的百越青銅文明一樣,也開始進入文明時期。根據考古發(fā)現,春秋早期的越國都城位于連接北邊被大洪水破壞的低珪的太湖平原與南邊的寧紹平原的安吉九龍山越國古城。
《越絕書》、《吳越春秋》中都列出了早期的越王世系,"少康恐禹祭之絕祀,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余……無余傳世十余,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轉從眾庶為編戶之民,禹祀斷絕。十有余歲,有人生而言語……眾民悅喜,皆助奉禹祭,四時致貢,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復夏王之祭,安集鳥田之瑞,以為百姓請命。自后稍有君臣之義,號曰無壬。壬生無譯,譯專必守國,不失上天之命。無譯卒,或為夫譚。夫譚生允常"。
吳越爭雄
越國在整個春秋戰(zhàn)國一直比較強大,在春秋時期曾威脅到了齊國的安全。齊桓公和管仲曾經害怕越國攻打襲擊齊國。齊桓公曰:“天下之國,莫強于越。今寡人欲北舉事孤竹、離枝,恐越人之至,為此有道乎?”
周簡王元年(前585年),吳王壽夢開始在晉國的支持下頓起,與楚國相對抗。吳國的崛起給楚國帶來了巨大的威脅,"無歲不有吳師"。為了從背后牽制吳國,楚國也開始扶持越國,吳越爭霸自此開始。吳王闔閭即位后,打敗越國奪取了太湖平原,將都城由鎮(zhèn)江遷到姑蘇城,"子胥乃使相嘗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吳國在吳王闔閭的治理下不斷強大,開始成為中原霸主。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孫武等人的協助下在柏舉之戰(zhàn)中打敗楚軍,攻入楚國都城。越王允常趁吳國后方空虛襲擊吳國,"越闡吳王之在鄭,國空,乃伐吳"成為吳軍被迫退兵的重要原因。越王勾踐元年(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踐即位,吳王闔閭興兵伐越,越王勾踐用死士在陣前自殺的戰(zhàn)術,敗吳于檇李,闔閭被射傷,死后夫差即位。
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吳王夫差擊敗勾踐于夫椒,并把他圍困在會稽山上,勾踐派遣文種賄賂吳國太宰伯嚭,向吳國求和。越王勾踐在會稽之困中被吳王赦免回國后,任用文種和范蠡富國強兵。范蠡持縱橫之術煽動吳國與晉國、齊國中原爭霸,無暇顧及越國。而勾踐則臥薪嘗膽、親自耕作,委曲求全、禮賢下士,賑濟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同甘共苦,終于使得國力大增。
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越王勾踐趁吳王夫差北上爭霸會盟之際,征伐吳國,俘獲吳國太子友。而吳王夫差中原與晉定公黃池會盟爭奪霸主成功。由于吳軍疲憊,國力空虛,吳國遣使攜重禮與越國媾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前478年),越國再度攻打吳國,在笠澤大敗吳軍。吳國自此一蹶不振。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越王勾踐通過臥薪嘗膽與"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滅掉了吳國,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踐在爭霸中原期間,積極開展與中原各國間的往來,并迂都瑯琊,為后來越國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北上稱霸
勾踐平定了吳國后,就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向周王室進獻貢品。周元王派人賞賜祭祀肉給勾踐,稱他為“伯”。勾踐離開徐州,渡過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給楚國,把吳國侵占宋國的土地歸還給宋國。把泗水以東方圓百里的土地給了魯國。當時,越軍在長江、淮河以東暢行無阻,諸侯們都來慶賀,越王號稱霸王。不過此時,春秋行將結束,霸政趨于尾聲,勾踐已是春秋最后的一個霸主了。勾踐稱霸中原期間,積極發(fā)展與中原各國之間的關系,并遷都瑯琊,為后來戰(zhàn)國時期的越國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當是時,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越王勾踐滅吳使其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后一位霸主,通過遷都于瑯琊,越國更好地吸收中原文化,并在良渚文化結束一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對中原文明施加自己影響的歷史機遇。在爭霸中原時期,勾踐與周天子和中原諸侯相處,更好地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致貢于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越滅吳,上征上國,宋、鄭、魯、衛(wèi)、陳、蔡執(zhí)玉么君皆入朝"。越王勾踐二十六年(前471年),越國廢邾隱公立邾子何,"邾子又無道,越人執(zhí)之以歸,而立公子何。何亦無道"。對于衛(wèi)國、魯國內亂,越國更是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大國影響力。越王勾踐二十九年(前468年),魯哀公為三桓所逼,被迫逃亡并度過余生于越國,"公患空桓之侈也,欲以諸侯去么。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間。公游于陵阪,遇孟武伯于孟民之沖,曰:“請有問于子,余及死乎!睂υ唬撼紵o由知之。蘭問,卒辭不對。公欲以越伐魯,而去三桓。秋八月甲戌,公如公孫有怪氏,因孫于棘,乃遂如越"。在這場內亂中,越國作為霸主,一度欲通過武力來維護原有的政治秩序,并最終成為了失勢的魯哀公的收留者。
越王勾踐三十二年(前465年),勾踐去世后,子鹿郢即位。鹿郢逝世,子不壽即位。不壽逝世,子翁即位。翁逝世,子翳即位。翳逝世,子之侯即位,之侯逝世,子無彊即位。勾踐其子孫繼續(xù)其霸業(yè),越國強盛一時。
戰(zhàn)國初期
勾踐之后,越國三代發(fā)生了弒君的事件,所謂“越人三弒其君”。越王朱勾是戰(zhàn)國初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越國君王,其在位時間為越王朱勾元年(前446年)至越王朱勾三十七年(前410年)。越王勾踐之后,其子越王鹿郢和其孫越王不壽繼續(xù)秉持了勾踐禮義相待諸侯的政策,延續(xù)了越國的霸主地位,這一局面在朱勾篡位后遇到突變。對于越王朱勾弒父篡位的過程,《竹書紀年》中的記載較為簡略,"不壽立十年見殺,是為盲姑,次朱勾立",并沒有前因后果。但是這一事件顯然引發(fā)了嚴重后果,不僅僅為后來中期越國不斷出現的弒君現象巧下了伏筆,也直接預示了不久后發(fā)生的楚越戰(zhàn)爭中越國的慘敗與越國中原霸權的結束。
朱勾是越王勾踐之后國勢最強、武功最為顯赫的君王,墨子曰:“今天下好戰(zhàn)之國,齊、晉、楚、越!褚圆剩姆痔煜露兄。”當時中原諸侯以齊、晉、楚、越等四國為強者。越王朱勾在三十三年(前414年)、三十四年(前413年)兩次出兵并吞了滕國(今山東滕州)、郯國(今山東郯城)兩小國,俘虜郯國君主鴣。越王朱勾三十七年(前410年)去世,在位37年,由太子翳即位。
越王翳七年(前404年),越王翳憑借強盛的軍事實力,趁齊國執(zhí)政者田和地位尚不穏固,發(fā)兵討伐齊國。當時,繒國(今山東棗莊)倚仗齊國的勢力,輕視越國。越王翳聞訊大怒,下令討伐繒國,一戰(zhàn)將其攻滅。越王翳二十年(前391年),齊國田和將齊康公遷于海島,奪取整個齊國。越王翳發(fā)兵進逼齊國邊境,齊國大將向田和請求反攻越軍。越王翳二十五年(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認田氏齊國為諸侯,田齊虎視越都瑯琊。越國面對齊、楚日益強盛,在中原難以維持霸權;而吳國舊貴族圖復仇,必須加以防備,樼疬h離江南,軍隊和物資運輸都很困難。權衡再三,于越王翳三十三年(前378年)被迫遷都吳(今江蘇蘇州),加強對吳越地區(qū)的控制。同時,北方的越人開始大批返回江南,并遷居到嶺南。但是,越國并未放棄瑯琊,依然視作北方都城。
越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為了繼承王位,連續(xù)謀害三個王子。隨后,豫又挑唆越王,企圖除掉太子諸咎,遭到越王拒絕。七月,諸咎擔心自身被害,索性率領軍隊趕走了豫,又包圍王宮,發(fā)動宮廷政動。越王翳被諸咎殺害。十月,越國人殺死太子諸咎,越國陷入內亂。在吳地的越國人擁立諸咎之子錯枝為王。目睹多次宮廷政變和殺戮的錯枝不愿意繼位,就逃亡到丹地的洞穴中。追隨而來的大臣,久勸不出,就以煙薰的方法迫使他出來。錯枝被推舉為越王,之后他似乎也在力求逃離此王位。越人不甘讓吳人操縱越國政治,越王錯枝二年(前373年),留在越國故地的卿大夫寺區(qū)率兵平叛,殺死禍首豫,又進入吳地,打擊了吳國舊貴族并廢黜錯枝,擁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又名初無余)為越王,號稱莽安。
越王無余十年(前363年),寺區(qū)的弟弟思又弒殺了之侯,擁立無顓為越王。從“諸咎之亂”后,宮廷中不斷發(fā)生弒君弒父的悲劇。越國貴族間的互相殘殺,造成越國政局混亂、經濟倒退,越王勾踐開創(chuàng)的霸業(yè)也走向衰落。
衰敗分崩
為了擺脫頹勢,無顓重新將國都遷回故都會稽,依然不能阻擋越國衰落的命運。無顓在位18年去世,其弟無彊繼位。越王無彊三十七年(前333年),越王無彊欲效法列國征伐中原,于是發(fā)兵向北攻打齊國。時齊威王在位,于是派遣使者勸說越王西征楚國。齊使以楚國分兵在列國爭勝,國內空虛為借口誘引越國伐楚。越王無彊聽從齊使計策,轉頭討伐楚國。然而,楚威王早有滅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國去調查了5年,準備充分。于是楚威王領軍進攻越國,大敗越軍,殺死無彊,北邊在徐州被齊軍打敗。由于越王無彊生前未曾明確指定王位繼承人,導致他的長子次子各以正統(tǒng)自居,紛紛建國。
后續(xù)發(fā)展
閩越王無諸同越東海王搖,他們分別是越王無彊長子玉與次子蹄的后裔。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都自去王號,成為郡長,秦朝把他們這地方設置為閩中郡。待到諸侯反叛秦朝,無諸和搖便率領越人歸附鄱陽縣令吳芮,就是人們所說的鄱君,跟隨諸侯滅亡了秦國。在當時,項籍把持向諸侯發(fā)布命令的大權,沒有立無諸和搖為王,因此,他們沒有歸附楚王。漢王攻擊項籍,無諸和搖就率領越人輔助漢王。漢王五年(前202年)時,漢高祖劉邦重新立無諸為閩越王,在原先的閩中這地方稱王,建都在東冶,繼續(xù)越國的奉祀。漢惠帝三年(前193年),列舉高帝時越人的輔佐之功,朝廷認為閩君搖的功勞多,他的百姓也愿意歸附,于是就立搖當了東海王,建都在東甌,世俗之人稱他為東甌王。
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東甌請求把全國都遷徙到中原去,于是就率領全體民眾到中原來,居住在江淮一帶。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閩越余部完全歸入漢朝,民眾遷徙到了江淮一帶居住。
疆域
縱觀越國從立國至滅亡,其疆域大體經歷了五次重大的變化:夫譚、允常時期的疆域;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后的疆域;吳增封越國土后的疆域;越滅吳后的疆域;楚打敗越王無彊后的疆域。
夫潭、允常以前的越國疆域,由于文字失載,難以考定。夫譚、允常在位之時,先秦、兩漢史籍已有記載,雖然內容不多,但大致可以勾勒出其疆域的輪廓,《越絕書·外傳記地傳》云:“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寫干。”所謂“故界”,當指勾踐即位之前其祖父、父親在位時的國界。北到浙江至就李,西、南至姑末、寫干。就李,同書指出就是“語兒鄉(xiāng),故越界,名日就李,吳疆越地以為戰(zhàn)地!逼湓缙诙汲羌丛谠搮^(qū)域內遷移,定都會稽(紹興)。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倍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勾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主。
戰(zhàn)國時永、郴、衡、潭、岳、鄂、江、洪、饒并是東南境,屬楚也。袁、吉、虔、撫、歙、宣并越西境,屬越也。越國最少在勾踐稱霸到戰(zhàn)國時期,都統(tǒng)轄江西大部分地區(qū)。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打敗越國,殺了越王無彊。“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彊,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以往論者多認為越國從此滅亡,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當時楚國只是“盡取地至浙江”,并沒有滅亡越國。浙江以東廣大地區(qū),仍是越國的天下。此時越國疆域縮小至今錢塘江以東地區(qū)。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越君降秦,秦在越故地設會稽郡,越國滅亡。
【越國是在哪個朝代】相關文章:
大理國是哪個朝代01-17
大梁國是哪個朝代的01-17
秦國是哪個朝代04-14
晉國是哪個朝代04-15
蜀國是哪個朝代04-13
金國是哪個朝代04-14
瑯邪國是哪個朝代04-14
柔然國是哪個朝代的03-25
古代的梁國是哪個朝代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