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成語馬首是瞻的典故
成語馬首是瞻的典故1
【成語】馬首是瞻
【讀音】mǎ shǒu shi zhān
【釋義】瞻:往前或向上看?粗荫R頭的方向,決定進退。比喻追隨某人行動。
【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近義詞】唯命是從、如影隨形、亦步亦趨
【反義詞】眾叛親離、分崩離析、背道而馳、南轅北轍
【成語典故】春秋時期,秦國十分強大,常欺負那些弱小的諸侯國。眾諸侯國都不甘受欺。公元前559年,晉悼公聯(lián)合了其他諸侯國共同反秦,讓荀偃做聯(lián)軍總帥。茍偃原先估計,秦國得知諸侯聯(lián)軍來進攻,肯定會驚慌失措,戰(zhàn)爭很容易取勝。沒想到聯(lián)軍內部各懷異志,并不齊心,士氣也很低落,秦國得知這些情況,所以一點也不怕,根本就沒有求和的表示。秦軍還在涇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聯(lián)軍的士兵?吹竭@種情況,荀偃就想早點發(fā)動總攻,他向聯(lián)軍將領發(fā)布命令說:明天早上雞一叫,我們就準備出發(fā),各軍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陣。作戰(zhàn)時,大家都看著我的馬頭來行動,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奔向哪里。荀偃手下的將領聽了他的話,覺得他太專橫了,很反感。有個將領說:晉國從來沒有下過這種命令。你要向西去打秦國,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馬頭可要向東,回到我們晉國去。其他諸侯國的將領看到晉國的將領帶兵回國,也紛紛撤回自己國家去了。聯(lián)軍登時不戰(zhàn)自亂,荀偃眼看無法挽回,也只好狼狽地撤軍了。
成語馬首是瞻的典故2
戰(zhàn)國時,晉淖公聯(lián)合了十二個諸侯國攻伐秦國,指揮聯(lián)軍 的是晉國的大將荀偃。
茍偃原以為十二國聯(lián)軍攻秦。秦軍一定會驚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經得知聯(lián)軍心不齊,士氣不振,所以毫不膽怯,并不想求和。茍偃沒有辦法,只得準備打仗,他向全軍將領發(fā)布命令說:“明天早晨。雞一叫就開始駕馬套車出發(fā)。各軍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爐灶。作戰(zhàn)的時候,全軍將土都要看我的馬頭來定行動的方向。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著奔向那里!
想不到茍偃的`下軍將領認為,茍偃這佯指令,大專橫了,反感他說:“晉國從未下過這樣的命令,為什么要聽他的?好,他馬頭向西, 我偏要向東!
將領的副手說:“他是我們的頭,我聽他的!庇谑且猜暑I自己的 隊伍朝東而去:這樣一來,全軍頓時混亂起來。
茍偃失去了下軍,仰天嘆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執(zhí)行,就不會有取勝的希望,一交戰(zhàn)肯定讓秦軍得到好處!彼缓孟铝顚⑷姵坊厝ァ
出處《左傳·襄公十四年》:“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釋讀 首:頭;是:指示代詞;起提前受事成分的作用;瞻:往前或向上看。原指作戰(zhàn)時士卒看主將的馬頭行事。后比喻服從指揮或依附某人。
成語馬首是瞻的典故3
“馬首是瞻”這個典故比喻服從某一個人的指揮或樂于追隨某了個人。常寫作“唯……馬首是瞻”。
此典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春秋時期,秦、晉兩國雖有聯(lián)姻,但為了各自的利益,卻經常相互爭斗。
公元前558年夏天,晉悼公派元帥荀偃和欒黡(yǎn演)率魯、莒、鄭、衛(wèi)等國軍隊攻打秦國。軍隊到達涇水,諸侯的部隊不愿意過河。晉國大夫叔向朝見魯卿叔孫豹,并決定由叔向去準備船只。叔孫豹念了《匏有苦葉》這首詩中的一段,進行了動員。后來,魯國、莒國的軍隊首先渡河。
鄭國的子蟜進見衛(wèi)國的北宮憝子說:“親附別人而自己不堅決,沒有比這個更令人厭惡了,把國家置于何地?”懿子很高興,于是兩人去見諸侯的軍隊,勸他們渡河。軍隊渡過涇水以后,秦國人在涇水上游放了毒物,諸侯的士兵死了很多。鄭國司馬子蟜率領鄭軍前進,其他國家的軍隊也都跟上來了。聯(lián)軍開到秦國境內的棫(yù玉)林,秦國仍不愿媾和。
【成語馬首是瞻的典故】相關文章: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成語典故素材12-24
馬首是瞻的經典成語故事03-30
成語典故04-15
成語典故05-22
不貪為寶的成語典故04-18
李郭仙舟的成語典故12-17
成語南轅北轍的典故11-23
有關成語的典故05-31
成語典故介紹04-19
成語歷史典故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