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黃河心不死成語典故
這是一句在民間廣為流傳的俗語。關(guān)于這一俗語的由來,有著不同的說法:
① 這個俗語的來歷據(jù)梁啟超考證,應(yīng)與古詩《公無渡河》有關(guān)。傳說古時有個白發(fā)狂夫執(zhí)意渡河,不顧妻子的勸止,最終溺水而亡。于是有人感嘆此事,作詩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古代把黃河稱為河,便認為這里的河指黃河,于是便隱括這首古詩的意旨提煉出“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俗語。后來還有人依此創(chuàng)作了相關(guān)的民間傳說,借以解釋這句話的來歷。自此之后,“不到黃河心不死”便以其形象生動而廣泛流傳。
、 此語是由“不得橫禍心不死”演變而來。據(jù)晚清小說《掃迷帚》(壯者著,載《繡像小說》第45期),其第五回寫到昆山通人汪梧凰辨析蘇州諺語時說:“‘弗到黃河心弗死,到了黃河死不及’,世之將錯就錯者,每援為口實,無理可笑,莫甚于此!蓋‘黃河’乃‘橫禍’之誤,言人不犯橫禍,則不肯死心塌地;及犯了事,則身為囚犯,欲死不及,乃勸人及早改過的意思!笨梢娺@句俗語中的“黃河”并非實指,而是諧音。久而久之,人們?yōu)榱吮磉_得更直接、形象,并避開貶義,遂把“不得橫禍心不死”演變成了“不到黃河心不死”。
③ 此語的形成,來自古代一段忠貞的愛情故事。據(jù)傳說,古代有位擅長吹塤(xūn)的青年名叫黃河。塤是古代的土制樂器,它由黏土燒成鴨蛋大小,長圓中空的形狀,塤上有六個小孔,由手指控制按放可吹出不同音階。這位黃河是吹塤能手,他吹奏的樂曲優(yōu)美動聽,打動了一位貴族少女,于是他們彼此相愛。可惜那青年出身貧寒,門不當(dāng)戶不對,少女的父親將這對戀人拆散。黃河流浪異鄉(xiāng),相思成病而死。死后他的心變成了一塊精美的玉石,被人拿去雕琢成一只無比精致的酒杯。這個酒杯是件瑰寶,只要一倒進美酒,一個吹塤少年的形象便浮現(xiàn)在杯中,還發(fā)出塤的悅耳的聲音。此杯被獻給了皇帝,皇帝又賞賜給心腹大臣。這大臣正是思念情人黃河的少女之父,當(dāng)然酒杯就被女兒看到了。她見杯中浮現(xiàn)的正是黃河,頓時痛哭,淚落杯中。所以后來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或“不見黃河不掉淚”了。
“不到黃河心不死”多用來比喻不達到目的不罷休,也比喻不到最后無路可走的境地決不死心。
【不到黃河心不死成語典故】相關(guān)文章:
不到黃河心不死典故01-29
成語典故04-15
成語典故05-22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成語典故素材12-24
吮癰舐痔成語典故01-15
曲突徙薪成語典故12-23
以逸待勞成語典故03-19
成語如魚得水典故12-23
樂不思蜀成語典故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