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庖丁解牛的典故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后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庖丁解牛的典故,歡迎閱讀與收藏。
庖丁解牛的典故1
典源出處
《莊子 ·養(yǎng)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i),砉 (huo) 然響然,奏刀騞 (huo)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譆,善哉! 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 批大
, 導大窾 (kuan),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 (gu)乎! 良庖歲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 行為遲, 動刀甚微,
(huo)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幕菥唬骸圃�! 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釋義用法
庖丁是位善于宰牛的人,他宰起牛來,得心應手,合乎節(jié)拍,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他對于宰牛有一套理論,首先把牛從意識上看成一個個部分,然后按照牛的生理結構,從關節(jié)空隙處入刀,做到游刃有余,從不硬割硬砍,所以一把刀用了十九年還像新磨的一樣。而文惠君也從中悟出了養(yǎng)生的道理。后以此典形容觀察事物、處理問題分析精辟透徹,能夠因勢利導,得心應手; 也以“肯綮”等形容事物的關鍵部分。
用典形式
【發(fā)硎】 唐·杜甫:“掘獄知埋劍,提刀見發(fā)硎�!�
【投刃】 唐 ·李白:“亞相素所重,投刃應桑林�!碧� ·劉長卿:“且知投刃皆若虛,日揮案牘常有余。”
【余刃】 宋 ·蘇軾:“余刃西屠橫海鯤,應余詩讖是游魂。”宋·陸游:“平生解牛手,余刃獨恢恢�!�
【肯綮】 宋·陸游:“未免解牛逢肯綮,豈能相馬造精微。”
【庖刀】 宋 ·孫何:“庖丁盡余刃,羿彀肯虛彎�!�
【善刀】 宋 ·陸游:“輕用鏌铘終折缺,善刀何止解千牛�!�
【游刃】 唐·駱賓王:“得性虛游刃,忘言已棄筌�!碧� ·張祜:“大戰(zhàn)希游刃,長途在著鞭�!�
【解牛】 宋·崔遵度:“筆苑多批鳳,詞鋒勝解牛�!彼巍り懹危骸敖馀N蝠B(yǎng)生,牧羊知治民。”
【綮肯】 唐·李商隱:“只憂非綮肯,未覺有膻腥�!�
【丁解�!� 宋·陸游:“沛然要似禹行水,卓爾孰如丁解牛?”
【刀解�!� 宋·陸游:“愛身每戒玉抵鵲,養(yǎng)氣要如刀解牛�!�
【刃有余】 宋·曾鞏:“收科同日曳華裾,砉劃驚聞刃有余�!�
【無全牛】 唐·劉長卿:“逢時將騁驥,臨事無全牛�!彼巍S庭堅:“廬陵政事無全牛,恐是漢時陳太丘�!�
【不目全】 宋·蘇軾:“神屠不目全,妙額惟妝半�!�
【投虛刃】 宋·黃庭堅:“袖有投虛刃,時無斫鼻工。”
【釋牛刀】 宋·黃庭堅:“庖丁釋牛刀,眾手斫大觚�!�
【解全牛】 唐·高適:“著鞭驅駟馬,操刃解全牛。”
【刃游余地】 元·李庭:“盡道翱翔物外,解牛刀,刃游余地�!�
【不見全牛】 宋·黃庭堅:“三品衣魚人仰首,不見全�?上碌丁!�
【牛刀投隙】 宋·蘇軾:“井水無波任瓶綆,牛刀投隙任宮商�!�
【目無全牛】 清·黃鷟來:“少壯喜談兵,目中無全牛�!�
【庖丁下刀】 宋·黃庭堅:“庖丁有底下刀遲,直要人牛無際是休時�!�
【庖丁投刃】 宋 ·陸游:“曹霸揮毫空萬馬,庖丁投刃解千牛。”
【庖丁解�!� 宋·黃庭堅:“庖丁解牛妙世故,監(jiān)市履稀知民心。”
【游刃有余】 宋·黃庭堅:“誰言游刃有余地,自信無功可補天�!�
【牛在肯全形】 唐·羅隱:“虎知應去境,牛在肯全形�!�
庖丁解牛的典故2
戰(zhàn)國時期,梁國有一個名叫庖丁的廚師,專門負責替梁惠王宰牛。他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fā)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全部都像音樂一樣動聽,而且他竟然還能將這些聲音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jié)奏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贊嘆道:“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術怎么會這么高超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喜歡探究事物的規(guī)律,這已經超過了一般的`宰牛技術。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看見的都是完整的牛。3年之后,當我已經對牛的結構了如指掌的時候,就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到了現(xiàn)在,臣下宰牛的時候,只需要用心神去接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了。依據牛體的天然生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jié)間的空穴用刀,從來沒有碰過那些支脈、經脈、骨肉粘連的地方,更何況是那種大塊的骨頭呢?我手中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但刀刃卻仍像剛磨過的一樣�!�
梁惠王聽他說完,問道:“這么大一頭牛,你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將它宰完了嗎?”
庖丁搖搖頭,回答說:“每當碰上筋骨交錯聚集的地方,我就會特別謹慎、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牛的骨肉便被分解開了,就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這時,我才放心了,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心滿意足,然后拭好了刀,把它妥善地收藏起來�!�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yǎng)性的道理呢!”
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每一個生物都是結構復雜的個體,要將它們解剖開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庖丁卻很容易地做到了,關鍵在于他掌握了牛的機理。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guī)律,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就能透徹地了解和領悟人生的道理,把握事物內在的規(guī)律,那時,再復雜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