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鳴驚人成語典故
成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鳴驚人成語典故,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鳴驚人成語典故1
春秋時期,先后有五個國家稱霸中原,史稱“春秋五霸”。在“五霸”當中,以楚國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產最豐,文化最盛。楚莊王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tǒng)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楚莊王據(jù)載生年不祥,卒于公無前591年,又稱荊莊王,熊氏,名旅(一作呂,侶),春秋時楚國最有作為的國君,中原五霸之一。郢都即今江陵紀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繼位。登位三年,不發(fā)號令,終日郊游圍獵,沉湎聲色,并下命::“有敢諫者,死無赦!”大夫伍參冒死進諫,逢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間。伍參請猜謎語“有鳥止于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但數(shù)月之后,莊王依然依舊,享樂更甚。大夫蘇從又進諫。莊王抽出寶劍,要殺蘇從。蘇從無所畏懼,堅持勸諫。于是,莊王罷淫樂,親理朝政,并舉伍參、蘇從擔任要職。這就是“一鳴驚人”的來歷,后任用孫叔敖為令尹,講求得失,穩(wěn)定了政局,發(fā)展了生產,從而為楚國的爭霸奠定了基礎。
莊王三年即公元前611年,國內發(fā)生災荒,戎人騷擾,附屬的庸國、麋國勾結百濮叛楚。莊王集中力量伐滅威脅最大的'庸國,又吞并了麋國,控制局面,增強了國力。此后,又極力整頓內政,任用賢才,厲行法治,加強兵備,使楚國出現(xiàn)一派國富兵強的景象。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軍北上,在周的直轄區(qū)耀武揚威,并遣使問象征王權的九鼎之輕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氣勢。
公元前597年,楚軍圍鄭,連攻三個月,破鄭都。晉遣兵來救,與楚軍大戰(zhàn)于邲(河南滎陽東北),結果大敗。戰(zhàn)后,楚莊王飲馬黃河,雄視北方。隔了兩年,楚又借故圍攻宋國,迫使其屈服。這時,中原諸小國,又相繼依附楚國,楚莊王一時做了中原盟主。莊王二十年即公元前594年冬,楚、魯、蔡、許、秦、宋、陳、衛(wèi)、鄭、齊、曹、邾、薛、鄫等十四國在蜀(今山東泰安西)開會結盟,正式推舉楚國主盟,楚莊王遂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因病逝世,歸葬紀南城郊。其兒子審繼位,稱楚共王。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郢城內原有莊王廟,今已廢。
戰(zhàn)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guī)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于接受。當時齊國的齊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卻沉迷于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xiàn)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后,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某國有只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fā)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只什么鳥呢?”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像那只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會兒之后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因此他對淳于髡說:“嗯,這一只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一飛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于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政。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后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所以后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fā)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一鳴驚人成語典故2
“一鳴驚人”用以表達內心高遠的志向與抱負。
此典出自《史記·楚世家》:“伍舉曰:‘愿有進隱。’曰:‘有鳥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莊王臼:‘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
周襄王的兒子周頃王六年(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商臣死了,他的兒子即位,就是楚莊王。趙盾趁著楚國正忙著料理喪事的時機,召集了宋、魯、陳、衛(wèi)、鄭、蔡、許七國諸侯,重新訂立盟約,晉國又做了盟主。楚國的大臣不服氣;三番五次地請楚莊王去爭霸,以便讓楚國揚眉吐氣、楚莊王不采納這些意見。他白天出去打獵+晚上花天酒地,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就這樣胡鬧了三年,大家都非常痛心,都認為他是一個昏庸的君主。其實,他自有他的主張,他早就認為楚國令尹的權力太大,F(xiàn)任的令尹斗越椒更是大權在握,勢力太大。楚莊王深深知道,僅憑他自己兩只手根本于不了大事;而在楚國的大臣當中,他一直沒有發(fā)現(xiàn)誰有本事、有膽識,可以重用。所以他干脆飲酒取樂,不問朝政。也有幾位大臣勸告過他,然而他們的話,都是隔靴搔癢,不切實際,他連聽都不想聽。后來他下了一道命令,張貼在朝堂上,說:“誰敢再多嘴,就定死罪!”嚇得大臣們噤若寒蟬,都不敢說話了。楚莊王大失所望,難道就沒有一個不怕死的大臣嗎?他覺得心寒意冷,只好再多喝幾杯熱酒,暖暖身子。
有一天,大夫申無畏來見楚莊王。不等申無畏開口,楚莊王就先問他:“你是來喝酒的呢?還是來聽音樂的?”又擠著眼睛笑了一下。甲尢畏棄不明白楚莊王的心情如何,心想豁出去了,于是他回答說:“有人叫我猜個謎語,我猜不出來。大王多才多藝,請您猜猜吧!”楚莊王說:“什么?猜謎語?蠻有意思的。你說吧!”申無畏說:“楚國山上,有只大鳥,身披五色,遍體榮耀。一停三年,不飛不叫,誰都不知道它是什么鳥?”
楚莊王哈哈大笑,說:“這可不是普普通通的'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別著急!”申無畏磕了個頭,說:“大王真是英明!”
拓展資料:
成語出處
最早出處
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fā),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正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不谷知之矣!碧幇肽,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人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舉兵誅齊,敗之徐州,勝于河雍,合諸侯于宋,遂霸天下。莊干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保ā俄n非子·喻老》)
衍生典故
、偾G莊王(即楚莊王)立三年,不聽而好讔(yǐn,隱語)。成公賈人諫。王曰:“不谷禁諫者,今子諫何故?”對曰:“臣非敢諫也,愿與君王讔也!蓖踉唬骸昂辉O不合矣?對曰:“有鳥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動、不飛、不鳴,是何鳥也?”王射(猜測)之曰:“有鳥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動,將以定志意也;其不飛,將以長羽翼也;其不鳴,將以覽民則也。是鳥雖無飛,飛將沖天;雖無鳴,鳴將駭人。賈出矣,不谷知之矣!泵魅粘,所進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悅,荊國之眾相賀也。(《呂氏春秋·重言》)
②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shù)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庇谑悄顺T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史記·滑稽列傳》)
“一鳴驚人”這一成語即由以上典故整理而來。
成語寓意
表面看,一鳴驚人似乎瞬間光彩照人、風光無限,而在閃亮登場背后所經歷的千難萬險則往往被人所忽略!俺晒Φ幕▋海藗冎惑@羨它現(xiàn)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最初的楚莊王并不是不想一鳴驚人,而是國內政治不穩(wěn)定,所以在默默地積聚能量,等待時機。所以,任何所謂的一鳴驚人無不都是長期能量積聚的進發(fā),它不僅需要具備韜光養(yǎng)晦的戰(zhàn)略智慧,做到從低處著眼積蓄力量,從高處俯視蓄勢待發(fā),還需要具各善于守拙的生存策略,面對復雜多變的局勢,需要時刻隱藏自己的光芒,禁得住外界形形色色的誘惑,把持住自己的內心信念。默默無聞,不是不鳴,只是未鳴。不鳴只是一個巨人暫時的沉默,而不是沉睡,是暗自發(fā)力,是苦練內功,是要尋找有利時機,化危機為機遇。雖說機遇可遇不可求,但機遇永遠屬于有準備的人。一鳴驚人固然不易,成功之后長期立于不敗之地則更難,更需要有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海納百川的氣度、勇往直前的魄力和不斷突破、自我超越的能力,更要時刻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切忌頭腦發(fā)熱、得意忘形,才可能避免江郎才盡和曇花一現(xiàn)的結局。
成語用法
成文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鳴:鳥叫。一叫就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xiàn),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運用示例
明·楊慎《李白墓志》:“白常欲一鳴驚人,一飛沖天!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四:“馮永祥想一鳴驚人,他來提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公式!
郭沫若《革命春秋·創(chuàng)造十年續(xù)篇》:一鳴驚人,實在是出乎意外。
【一鳴驚人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一鳴驚人的成語典故07-27
一鳴驚人的典故08-09
一鳴驚人詩詞典故09-20
成語典故07-25
成語典故09-08
成語典故06-25
成語一鳴驚人的故事07-20
吳牛喘月成語典故07-26
李代桃僵成語典故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