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妄自尊大成語典故
無論是在學(xué)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成語都不陌生吧,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還苦于找不到優(yōu)秀的成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妄自尊大成語典故,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語資料
【漢語文字】妄自尊大
【中文讀音】 wàng zì zūn dà
【英文翻譯】 be overbearing
《成語 妄自尊大》王建峰 畫
《成語 妄自尊大》王建峰 畫
【字詞解釋】妄:過分地;自:自己;尊:高貴;大:夸大。
【用 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不把別人放眼里。
【近義詞】夜郎自大、目空一切、自鳴得意、唯我獨尊
【反義詞】自輕自賤、自暴自棄、妄自菲薄
【歇后語】癩蛤蟆戴禮帽——妄自尊大
成語故事
出處《后漢書·馬援傳》
(馬援),囚辭歸,謂囂曰:“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
釋義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以為自己了不起,輕視別人。
故事馬援,字文淵,茂陵人。東漢初年,劉秀做了皇帝,稱光武帝。當(dāng)時,政權(quán)雖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統(tǒng)一,各路豪強憑借自己的軍隊,各霸一方,各自為政。在各路豪強中,公孫述最為強大,他在成都稱帝。為此,在隴西一帶稱霸的隗囂,派了馬援去公孫述處探探情況,以商討如何能長期地割據(jù)一方。馬授在隗囂手下,是個很受器重的將才,他接受使命,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因為公孫述是他的同鄉(xiāng),早年又很熟悉,所以這次去,他心想一定能受到熱情的歡迎和款待,可以好好地敘日說故。然而事出意外,公孫述聽說馬援要見他,竟擺出了皇帝的架勢,自己高踞殿上,派出許多侍衛(wèi)站在階前,要馬援以見帝王之禮去見他,并且沒說上幾句話就退朝回宮,派人把馬援送回賓館去了。接著,公孫述又以皇帝的名義,給馬援封官,賜馬援官眼。對此,馬援當(dāng)然很不愉快,他對手下的人說:“現(xiàn)在天下還在各豪強手中爭奪,還不知道誰勝誰敗公孫述如此大講排場,自以為強大,有才于的人能留在此與他共同建立功業(yè)嗎?”馬援回到隗囂處,對隗囂說;“公孫述就好比井底的青眺,看不到天下的廣大,自以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們不如到東方(洛陽)的光武帝那里去尋找出路!焙髞,馬援投靠了光武帝劉秀,在光武帝手下當(dāng)了一位大將,竭盡全力,幫助光武帝統(tǒng)一天下。最后,公孫述被劉秀打敗。
成語典故六則
一、聲東擊西的典故
聲東擊西的意思是忽東忽西,即打即離,制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后乘機殲敵的策略。為使敵方的指揮發(fā)生混亂,必須采用靈活機動的行動,本不打算進(jìn)攻甲地,卻佯裝進(jìn)攻;本來決定進(jìn)攻乙地,卻不顯出任何進(jìn)攻的跡象。似可為而不為,似不可為而為之,敵方就無法推知己方意圖,被假象迷惑,作出錯誤判斷。
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團結(jié)西域諸國共同對抗匈奴。為了使西域諸國便于共同對抗匈奴,必須先打通南北通道。地處大漠西緣的莎車國,煽動周邊小國,歸附匈奴,反對漢朝。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莎車國王北向龜茲求援,龜茲王親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班超聯(lián)合于闐等國,兵力只有二萬五千人,敵眾我寡,難以力克,必須智取。
班超遂定下聲東擊西之計,迷惑敵人。他派人在軍中散布對班超不滿言論,制造打不贏龜茲,有撤退的跡象。并且特別讓莎車俘虜聽得一清二楚。這天黃昏。班超命于闐大軍向東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顯得慌亂,故意讓俘虜趁機脫逃。俘虜逃回莎車營中,急忙報告漢軍慌忙撤退的消息。龜茲王大喜,誤認(rèn)班超懼怕自己而慌忙逃竄,想趁此機會,追殺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兩路,追擊逃敵。他親自率一萬精兵向西追殺班超。
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籠罩大漠,撤退僅十里地,部隊即就地隱蔽。龜茲王求勝心切,率領(lǐng)追兵從班超隱蔽處飛馳而過。班超立即集合部隊,與事先約定的東路于闐人馬,迅速回師,殺向莎車。班超的部隊如從天而降,莎車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車王驚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請降。龜茲王氣勢洶洶,追趕一夜,未見班超部隊蹤影,又聽得莎車已被平定,人馬傷亡慘重的報告,大勢已去,只有收拾殘部,悻悻然返回龜茲。
二、井底之蛙的典故
井底之蛙
【典故】
《莊子秋水篇》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只淺井的青蛙見到一只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jìn)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著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jìn)去,石膝已經(jīng)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對這只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屬朝代】
春秋戰(zhàn)國時代
【出處】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
【釋讀】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三、買櫝還珠的故事
買櫝還珠
【典故】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xì)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fā)亮,實在是一件精致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jìn)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于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后,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墒菦]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后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跋壬鷮⒁活w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庇谑青嵢藢⒄渲榻唤o了楚人,然后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nèi)的價值,以致于“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釋讀】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zhì),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dāng)取舍;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四、揠苗助長的典故和故事
揠苗助長
【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nóng)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于是苦心思索著有什么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卷起褲管就往水田里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nóng)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里的稻苗長高了不少!鞭r(nóng)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兒子聽到家里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這時,他發(fā)現(xiàn)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xué)宋國農(nóng)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五、高山流水的典故
高山流水的意思,高山流水是什么意思?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誰?高山流水的典故出自何處?
1、成語人物簡介
伯牙,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經(jīng)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書》與《荀子》、《琴操》、《列子》等書中均為“伯牙”。東漢高誘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xiàn)代的《辭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個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時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時擅長相馬的伯樂等。
鐘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dān)、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俞伯牙在漢江邊鼓琴,鐘子期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蕩蕩乎若流水!眱扇司统闪酥两。鐘子期死后,俞伯牙認(rèn)為世上已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
2、高山流水的典故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dāng)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xué),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dá)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zhuǎn),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jìn)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jīng)學(xué)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fēng)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dāng)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dāng)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边@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箏曲《高山流水》,就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F(xiàn)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六、黔驢技窮的典故
黔驢技窮出自唐·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驢》。是一個用來比喻有限的一點技能也已經(jīng)用完了的貶義詞,現(xiàn)在多用于諷刺一些虛有其表,外強中干,無德無才的人。本詞現(xiàn)用途廣泛,多在各大新聞報紙中出現(xiàn),以來諷刺批判用。
黔驢技窮,實際成語省略了兩個字,本應(yīng)為“入黔之驢技窮”。入黔之驢技窮:字意是說驢生的威猛,其實沒有什么本事,外強中干,當(dāng)遇見黔之虎,便被硬生咬死,反映了黔之虎的勇敢,也揭露了一個真理,貌似強大的東西,不足畏懼,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zhàn)勝它。解釋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lǐng)也已經(jīng)用完了。
1、黔驢技窮的故事
據(jù)說古時候貴州沒有驢子。有個商人從外地運進(jìn)來一匹驢子,但是貴州多山,驢子派不上用場,商人只好把驢子放到山下,聽任它在那兒吃草蹓跶。
有一天,從山上下來一只老虎。貴州的老虎也從來沒有見過驢子,突然看見這么個龐然大物,不禁大吃一驚,以為是什么神靈下凡。老虎慌忙躲進(jìn)樹從,偷偷察看驢子的動靜。
一天過去了,老虎沒有看出驢子有什么特別不凡的地方。第二天,老虎躡手躡腳地(躡,niè)走出樹林,想到驢子跟前摸摸底細(xì)。還沒有走上幾步,猛聽見驢子一聲大吼,嚇得老虎轉(zhuǎn)身就逃。奔了一陣,老虎發(fā)現(xiàn)后面沒有動靜,又小心翼翼地踱了回來。慢慢地,老虎習(xí)慣了驢子的叫聲,又壯看膽子向驢子靠近。它先用腳爪去挑逗,又用身子去碰撞。驢子惱羞成怒,尥(liào)起后蹄向老虎踢去。老虎偏偏身子就躲過去了,心里不禁一陣高興:“原來這個家伙就這么點兒本事!”餓了一天一夜的老虎,大吼一聲,猛撲過去,一口咬住了驢子的喉營,美餐了一頓,上山去了。
2、黔驢技窮的意思
這頭大驢子所以會送命,是因為它虛有其表,沒有真本事。貴州小老虎所以能得勝,是因為它在貌似強大的對手面前,既不膽怯,又不莽撞,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3、成語出處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妄自尊大成語典故】相關(guān)文章:
成語妄自尊大的故事04-27
妄自尊大的成語故事05-12
成語典故07-25
成語典故09-08
妄自尊大的成語故事及解釋09-22
古代成語歷史典故成語06-17
成語典故大全06-27
成語夜以繼日的典故08-24
杞人憂天的成語典故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