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mǎ<名>(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馬眼、馬鬃、馬尾之形。“馬”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家畜名)單蹄食草大型哺乳動物 [horse]。史前即為人類所馴化,用作馱畜、挽畜和乘騎;它和其他現(xiàn)存的馬屬和馬科動物的區(qū)別是尾毛和鬃毛長,后腿飛節(jié)內(nèi)下方有一塊胼胝,還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體型較大,蹄子較大,頸稍呈弓形,頭小,耳短)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又如:馬伯樂(相馬的人);馬首(屬馬的人);馬牌子(官府養(yǎng)馬的夫役,他們身上都掛有腰牌作憑證);馬曹(官署名。專門管馬);馬圈(養(yǎng)馬的地方);馬祭(祭祀馬神);馬絆(系馬用的繩子);馬褐(馬的護(hù)衣);馬禍(馬的異象。古代以為災(zāi)變之兆);馬圖(傳說中龍馬背負(fù)出水的`圖)“碼”的古字。古代用 以計算的籌碼。近世也用以計數(shù) [code]為勝者立馬!抖Y記·投壺》
“馬”子主要有五個義項(xiàng):
1、家畜名.草食,役用.耳小直立,而長.頸上有鬃,尾有長毛,善跑.性溫馴而敏捷.如:騍馬 戰(zhàn)馬 五花馬
2、通“碼”.古代計算用的籌.《禮記·投壺》:“為勝者立馬.”
3、蟲類和草類的特大者.如:馬蜂 馬寥 馬蠅
4、器物之大者.如:馬勺 馬瓢
5、官名.商代是置,常奉命征伐和射獵.從甲骨卜辭來看,可能是一種馬師,所部分左、右、中三隊(duì),每隊(duì)百人.后世有司馬之官,或從此出.
6、姓.其中3、4可以合并,解釋為“大”即可,所以說是五項(xiàng).
“馬”字的來源,主要是從象形文字而來,甲骨文里的“馬”子,有頭有尾,有頸有體,還有四只蹄子.非常象一匹馬.秦代的篆字仍保留了這種形象.
馬姓的來源;
1、春秋時趙國王子屠封為馬服君,子孫以馬服為姓.后改為馬姓:
2、金代人馬慶祥,原為西域人,入居臨洮后,以馬為姓;
3、元代月乃和,因祖先為金代馬步指揮使,遂改姓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