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運用“移步換景”,鋪設(shè)架構(gòu)
“移步換景”,顧名思義,即隨著游覽步伐的移動,眼前的景色也跟著變化,而不局限于一處。這里面包含著兩個動作:“移步”、“換景”。抓住“移步”,就是要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準(zhǔn)確地把游蹤寫清楚;抓住“換景”,就要寫出每到一地所看到的景色。
(一)移步。教學(xué)本單元第一篇課文《鼎湖山聽泉》時,即讓學(xué)生找出步伐轉(zhuǎn)換的詞,梳理作者的游蹤,“江輪夾著細雨,送我到肇慶。游了一遭七星巖……趕到鼎湖山時,已近黃昏……過了寒翠橋……不覺漸高漸幽,已入山中……進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脈……行至半山,有一補山亭……站在亭前望去……踩著潮潤柔滑的石階,小心翼翼,拾級而上……晚飯后,繞寺前庭園漫步”。首先要讓學(xué)生把地點的變化情況搞清楚,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觀察到的。即指明作者所處之地,因此,作文之初,可以教學(xué)生多用一些“走近……,沿著……,順著……,走到……,站在此處,遠望去……出來之后……”等這樣的字眼,或放在段首,或放在地點轉(zhuǎn)換之時用作銜接,來將游覽的地點和過程介紹清楚。
(二)換景。作者每到一處,通常都會描寫所見之景,或詳或略。所寫的自然景色,必須是作者在該處看到或站在該處從不同角度所見之景。第三篇課文柯藍的《飛紅滴翠記黃山》將作者游覽黃山的行蹤介紹得很清楚,每到一處景也寫得很鮮明。如從山下爬到天都峰頂寫了險峰,上玉屏樓寫了“迎客松”等各種奇松,登上蓮花峰峰頂則寫了各種巧石,沿“百步云梯”而下詳細地描繪了云海、日出,下山到山腳則寫了溫泉。風(fēng)景隨著腳步不斷變換。
因此,運用好“移步換景”法,學(xué)生是很容易將游記散文的結(jié)構(gòu)、內(nèi)容寫清楚的,這就為寫好游記散文鋪好了行文架構(gòu)。
二、細摹重點景物,突出特色
(一)換景要有取舍。通常,風(fēng)景區(qū)的景點、景物是很多的,一路走來,所要描寫的景物必定也很多,但作者在“換景”時要有所側(cè)重,不可面面俱到,抓住重點景物施以濃墨,突出景區(qū)特色,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鼎湖山聽泉》中盡管通篇都寫到泉聲,但作者僅是對靜夜里的泉聲作了細致描寫,“白日里渾然一片的泉鳴,此時卻能分出許多層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轟響者,應(yīng)為萬道細流匯于空谷;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飛瀑落下深潭………”體現(xiàn)了鼎湖山泉聲的特色,形象生動地突出泉聲的美妙,令人向往。
(二)如何描寫好自然景物呢?確實,對學(xué)生來說,寫好很不容易,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寫景。
1.要注意景物變化的全過程。自然界的景物通常是在不斷變化的,如水的快慢急緩,月的升沒,云的卷舒,雨的大小等,把這一變化過程寫出來,那肯定是生動的。如《飛紅滴翠記黃山》中,將日出過程中日與云的變化很形象地描寫出來,讓人感受到了它的美。
2.從“五官”感受方面來寫景。筆者認(rèn)為,景物是可看、可聽、可嗅、可聞、可感的.。作文時,如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角度來寫會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上文便是從聽覺寫聲音變化,從視覺感受寫日出的瑰麗過程的。
3.寫出景物的色彩和姿態(tài)。自然界的顏色是七彩的,萬物是各具形態(tài)的,我們要善于捕捉到景物的顏色和姿態(tài)。如:寫云海、日出之景時,就主要從云的姿態(tài)和太陽的色彩著手來寫,很形象絢麗。
三、穿插“人文知識”,增添趣味
游記散文寫的內(nèi)容往往是山水風(fēng)光、人文古跡。山無外乎高險,水無外乎清綠,翻閱古往今來的游記散文,大致如此。因此,平時學(xué)生作文時,寫到游記往往在山水上著墨,但幾行字下來便覺得艱澀而無內(nèi)容好寫。在學(xué)習(xí)《鼎湖山聽泉》時,我引導(dǎo)學(xué)生探究:文中除了描寫自然景色,還介紹了什么?很顯然,是向讀者補充了一些關(guān)于“慶云寺”、“菩提樹”歷史知識,如:“慶云寺是嶺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禎年間,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寺內(nèi)現(xiàn)存一口“千人鍋”,直徑近2米,可容1100升,頗為引人注目”。“原來,這是兩百多年前,引自錫蘭國的兩棵菩提樹。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樹下,因而,佛門視菩提為圣樹,自然受到特殊的禮遇。”游記散文如果僅是描寫自然山水,便沒有了趣味,學(xué)生也難鋪展開來,如果在描寫景物時,合理、巧妙地穿插一些與景物相關(guān)的歷史、傳說、趣聞或地方故事,會給山水點染一些靈氣,增添一些人文性、趣味性。
通過以上幾點寫作技法的指導(dǎo),學(xué)生對游記散文能很快“入格”,在外面游玩之后,有感而發(fā),便可很順手地寫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