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漢卿,號“己齋叟”,“元曲四大家”之一。生平事跡不詳,根據(jù)零碎的資料來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躍于約1210年至約1300年(元成宗大德)間。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動,也曾到過汴梁、臨安(今杭州)等地。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shù)10多首。
關(guān)漢卿塑造的“我是一顆捶不扁、炒不爆、砸不碎、煮不透響當(dāng)當(dāng)一顆銅豌豆”的'形象也廣為人稱。水星上有一座環(huán)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白仁甫(1226年-約1306年),名樸,號蘭谷,字仁甫。中國元代雜劇作家。真定人(現(xiàn)河北省)出身于金朝的官僚家庭,在金末混亂動蕩的年代,被元好問收養(yǎng)。后移居南京。作為在野的一代名士,專注于詩酒和雜劇創(chuàng)作。
馬致遠(yuǎn)(1250年?-1323年?),字東籬,中國元代初期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隱山林的田園題材為多,風(fēng)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點。有描述王昭君傳說的《漢宮秋》以及《任風(fēng)子》等。《漢宮秋》被后人稱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東籬樂府》。
與關(guān)漢卿,白仁甫,王實甫(一說鄭光祖)等人并稱元曲四大家。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guān)漢卿、馬致遠(yuǎn)、白樸齊名。生平甚無記載,只知他“為人方直”,不善與人交往,一生寫過18種雜劇,其中《倩女離魂》(全名《迷青瑣倩女離魂》)著名。伶人稱他為鄭老先生,死后由伶火火葬于杭州靈隱寺。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曲詞,有小令六首,套數(shù)二曲流傳。
元曲四大家指關(guān)漢卿、白樸、馬致遠(yuǎn)、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
關(guān)漢卿,號“己齋叟”,“元曲四大家”之一。生平事跡不詳,根據(jù)零碎的資料來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躍于約1210年至約1300年(元成宗大德)間。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動,也曾到過汴梁、臨安(今杭州)等地。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shù)10多首。
白仁甫(1226年-約1306年),名樸,號蘭谷,字仁甫。中國元代雜劇作家。真定人(現(xiàn)河北省)出身于金朝的官僚家庭,在金末混亂動蕩的年代,被元好問收養(yǎng)。后移居南京。作為在野的一代名士,專注于詩酒和雜劇創(chuàng)作。
馬致遠(yuǎn)(1250年?-1323年?),字東籬,中國元代初期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隱山林的田園題材為多,風(fēng)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點。有描述王昭君傳說的《漢宮秋》以及《任風(fēng)子》等!稘h宮秋》被后人稱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東籬樂府》。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guān)漢卿、馬致遠(yuǎn)、白樸齊名。生平甚無記載,只知他“為人方直”,不善與人交往,一生寫過18種雜劇,其中《倩女離魂》(全名《迷青瑣倩女離魂》)著名。伶人稱他為鄭老先生,死后由伶火火葬于杭州靈隱寺。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曲詞,有小令六首,套數(shù)二曲流傳。